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加点)句中“大约”是表估计、推测副词,而“的确”是表确实,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修饰“死”,岂不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不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难点。说孔乙己“大约”死了,这好理解。虽然还没有关于孔乙己之死的消  相似文献   

2.
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例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相似文献   

3.
好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最后标志。本文介绍关于文章结尾的几种形式 ,供参考。一、巧用矛盾 ,含蓄叙述作者有时并不直接把文章的题旨或者思想感情交代清楚 ,而是采取侧面暗示的手法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作者充分利用了读者急于知道主人公结局的心理 ,巧妙地把“大约”、“的确”这两个看似含义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 ,故意“制造矛盾”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使读者探讨孔乙己悲苦命运的思维处于结而不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鲁迅的几篇小说,有几处用语独具特色,那就是看似失误,实则奇妙。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个句子中,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仔细想想,这话不仅不矛盾,而且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  相似文献   

5.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6.
所谓“S可能的确是(不是)P”句式,是一种糅合不相容模态判断的句法结构。即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表示可能判断的模态词和表示必然判断的模态词。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兴许他的确没偷。”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这种句式的逻辑基础;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乔根 《学语文》2005,(3):16-16
孔乙己死了吗?也许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孔乙己当然死了,可是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最终结局却是那样的含混不清,让人猜疑:“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逻辑上来讲,这句话有一定的语病,与情理不合:“大约”是模棱两可的揣测语气,而“的确”又是确定无疑的肯定语气。这样的两种语气放在一起,显得十分突兀而又不协调。按照我们的生活逻辑,两者必居其一。作者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呢?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的“大约”和“的确”同时使用并不矛盾。 因为“大约”是表示“揣测”语气,孔乙己这个社会多余的人,他的死是没有人关心的,没有人能知道孔乙己确死的消息,只能推测。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后传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自光顾咸亨酒店之后就神秘失踪了,据作者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那就是说孔乙己还存在生还的可能性。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他最终能把当年欠下的十九个钱还上吗?  相似文献   

10.
鲁迅《孔乙己》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大约"和"的确"同时出现,如何理解?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认为二者不矛盾,既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揭示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12.
【习作介绍】《见习大学生的掌声》一文,获得武汉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三等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国正同志读了这篇作文后,又找笔者详细了解了这堂公开课的情况,特别询问了关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争论的具体细节。他说:“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不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14.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极为相似。两种句子从形式上看都是“主||谓 主→谓”。多年来,语法学界对此有些探讨,各家所编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或浅说辄止,或合而为一。我们试图集中展示出两种句型的特点,进行辨析以供参考。虽然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顺序相同,结构成分相似,但表达的意义不同,因而分属两种不同句型.请看:(1)我请求他给我讲解。(2)我知道他来了.这两个句子的结构相似,都有两个主语,两个谓语,但仔细分析,并非相同,实质上其结构形式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整堂课的构思是这样的:在初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于:孔乙己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无情(其突出表现“笑”)、自己的麻木,再就是科举制度对他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终死亡。进而引申到孔乙己的“死”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整堂课的板书如下:丁举人死自己科举群众打弃木笑一堂课下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这一板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面广量大,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得益匪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词语教学中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感知词语表达的准确、严密。例如:同是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论雷  相似文献   

18.
万悦 《现代语文》2011,(1):66-66
鲁迅先生最得意的短篇杰作《孔乙己》诞生已近百年,该文以思想的深刻幽邃,笔法的老到犀利卓立于世。尤其是该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9.
句群中的几个句子总是按照一定的语序,有条理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表述中心语义的任务。句群常以下三种语序组合。一、以时间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组合的句群,有时在句与句之间用时间词语连接。如: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1”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鲁迅《孔乙己》) 有的句群,句与句之间用一些有承接意义的词语,表明句子的先后顺序。例如:  相似文献   

20.
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拈出结尾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想以此让学生们认识封建社会对不幸者的凉薄,体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发表见解,一切都在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上运行,我被学生们热烈争论的情绪所感染,脸色也渐渐兴奋起来。突然,我发现一位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手举得高高的,身体前倾,几欲站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