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前,将“红色经典”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的潮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文章首先概括了此类批评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的、辩证的学理批评。对此,文章说明了“从概念出发”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指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偏离与迷失本质上是和它在艺术创作观念上的“从概念出发”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偏离与迷失主要出现在“改什么和如何改”的环节,在这个关键环节中,“红色经典”改编剧出现了种种形式的概念化倾向,并由此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不良后果。不言而喻,“红色经典”改编剧避免这些偏离就是它走出迷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影视中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即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而今在改编中常常饱受争议,并在争议声中继续被改编。有些“红色经典”改编后毁誉参半,正是接受分析的恰当样本;其间反映出的某些共性问题,折射出当前文化生态的基本状况。文章从“红色经典”在当今文化生态中再生长的角度,研究梳理了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改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红色经典"改编是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一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被陆续改编为电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审美趣味、价值选择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它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又被称为是“革命历史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在1988年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红色经典”重新踏上历史舞台,并掀起重拍、改编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有必要对当下改编热潮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发布会现场,北京电影电视局给剧组颁发了“优秀电视剧”证书。评价是“忠实原著,改编成功”。电视剧未播先发奖,记者们还是头一次碰见。而这部改编自经典的电视剧,也引起一些争议。新版《家》以觉新、瑞珏、梅表姐之间的三角恋作为故事主线,中心人物觉惹想要冲破旧势力束缚的内容被淡化。这样处理名著。  相似文献   

8.
据《中新网》报道,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谈及电视剧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问题时表示,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在谈及名著改编等问题时,朱虹指山,电视剧创作中的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是传承和光大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影视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21集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是典型的"红色经典"改编剧,相对于改编前的原作(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电视剧综合自身的艺术特性与观众的心理定势、期待视野等因素,在情节处理上,注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改,大量戏剧式情节串成一个故事链;在时空安排上,顺叙式开放型的叙事时空吸引观众;在节奏处理上,注重内外节奏的差异设计,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文艺现象,从产生、沉浮,再到现在的重构阶段,都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在深受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感染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受到“简单的移植照搬,盲目编写,追求商业炒作”等影响,它也存在时代的局限与不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尊重原著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以及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五六十年代作家群体以执的艺术信念和精品意识,实现了带有特定时代色彩的史诗追求。“人”的哲学观念的根基的缺失,导致其史诗范式的时代性倾斜。作为“红色经典”主要价值支撑的“历史感”,也往往出现平面化和盲从性的偏颇;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历史合理性”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以红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见迭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美。红岩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统称为"艺术红岩",真善美是艺术红岩的审美价值追求。红岩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人们需要红岩文化,艺术红岩使红岩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艺术红岩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人们理性地对待当下的"戏说红色经典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参"在传世文献中用作度量衡单位时多为重量单位,而秦汉简帛文献中则非如此,亦非指酒器"觯",而是用作容量单位,为"小斗"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和港台的武侠小说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本文试图论述这两种类型英雄叙事中人物塑造方面的相通之处及其文化同质同构性,即对人物性格的“锥形化”处理方式,以及这种处理方式所带来的英雄人物性格配置结构格局中的“点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