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期刊界素有"年末稿荒"之说,各刊的第6期杂志由于夹在征订前的第5期和新年伊始的第1期之间,往往精品匮乏,内容芜杂。阅读点评本期刊物,我们虽亦有同感,但更有意外之喜:几位新人的精彩之作在这一期相对集中地涌出,如韩晓征的《妙色》(《十月》)、袁远的《暗扣》(《大家》),飞花的《卖米》(《当代》)、玄普的《培养》(《收获》)、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人民文学》)等。"苛求名家,厚爱新人"是本论坛的一贯宗旨,及时发现、推介新人佳作,不使其被文坛的泡沫所淹没,也是我们自命的重要职责。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以这些"新花"作为奉献给各位朋友的特别礼物,愿新春的文苑之花开得更加健康茂盛。  相似文献   

2.
文学期刊每年最后一期的作品通常良莠不齐,但每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以及尚处于上升期作家的力作,给人带来惊喜。今年也是如此。文学新人张静的处女作《采阴采阳》(《当代》第6期,中篇),以女性“真切的痛”写下“北漂”生活“原生的乱”,鲜活生动;徐则臣的《纸马》和《鬼火》(《上海丈学》第11期,短篇),都是扎实且结实作品,展示了作者日益圆熟的叙述能力;李浩的《日常的流水》(《十月》第6期,中篇)以流水的重复和单一描写一种人生的状态,意蕴的厚重与小说整体上氤氲的氛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气质。《夏冈的发明》(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则洋溢着后现代的游戏精神,面孔新鲜,骨骼轻盈。由香港、南京、台北三位年轻作者黄劲辉、葛亮、薛西分别操刀的《众字成城——年轻一代的三地书写》(《芙蓉》第 6期,短篇)不约而同地将现代人的孤独感作为主题内容,既富有震动的力量,又充满了无奈的焦虑感,让人一路读来既过瘾又刺激。陈启文的《河床》(《花城》第6期,中篇)可以视作1980年代风行的家族传奇小说在当下创作的延续,其诗性的语言和磅礴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大进的《葬礼》(《当代》第6期,中篇)堪称佳构,叙述功力令人称道;范小青的《我们的朋友胡三桥》(《当代》第6期,短篇)淡而有味,通篇充满迷离之气;艾伟的《田园童话》(《上海文学》第12期,短篇)如作者的一贯风格,将日常生活推向极端,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拷问。以上诸篇,加上迟子建具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第6期)和史铁生继《务虚笔记》之后继续进行灵魂探寻的《我的丁一之旅》(《当代》第6期,长篇节选),岁末的这桌文学筵席,也该算丰盛。 2005年以来,“底层”问题是当代文学最大的主题。也许是时值年末,本期有关农民题材的小说也更加集中。《人民文学》继第10期推出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之后,又在第11期重头推出罗伟章的《大嫂谣》(中篇),并配发“编者留言”,由此也显示出“底层叙述”不但已经从一种“冷门叙述”,变为一种“热门叙述”,也开始从一种“异质性叙述”,变成为一种“主流性叙述”。正因为如此,近期在有关“底层”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在上期有关《太平狗》的点评中,我们提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物概念化、情节离奇化、苦难抽象化和认识片面化等问题,引发了争论。我们希望争论进一步深化下去,因为我们今天真正要面对的,不仅是“文学如何底层”的问题,更是“底层如何文学”的问题。这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些命题的重新思考,至少是在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内,思考其基本原则如何在当下的创作中获得继承、深化和发展。比如,如何把握“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思想主题与细节经验的关系、“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的关系等。令人欣喜的是,《大嫂谣》恰好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与《太平狗》做对比性参照。——邵燕君  相似文献   

3.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8日,21:28,中学生博览百度贴吧贴出一个题头为《抄袭》的帖子,指出2012年第3期“新人踢馆”栏目《松鼠少年之风车畅想曲》一文是抄袭,抄自红伶发表在《意林小小姐》上的《狸猫气球》。  相似文献   

5.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6.
声明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第三册)一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7.
日前,记者就如何“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问题,特别采访了《小学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的名誉站长、特约研究员杨国军教授。杨教授说,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同志思想政治理论中反复阐述的重点。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以“有理想”为首位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教学之友》第4期(总第268期)上有一篇题为《语知识构建之刍议》的章。作看到了因新课标指出“语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而引起的“淡化语知识教学的倾向”。章便由对这种倾向的“大声疾呼”始,经过构建语知识必要性、困难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眼下,“简称”这个词用得越来越广泛。《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解释的,简称:较复杂名称的简化形式,如中共(中国共产党)、北大(北京大学)、化肥(化学肥料)等。其实,“简称”里也有错综复杂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下边的例子: ①《语文建设》1990年第3期刊登的胡士云的《标点符号的简短回顾》(以下简称“胡文”) (《语文建设》1991年第5期第37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开始施行之时,在庆祝第11届教师节之际,我们希望全社会进一步采取措施,依法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同时,我们也想在这里和教师讨论一句话,这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先做“四有”教师。 大家知道,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其实,这“四有”标准,也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2.
王水照先生的《“孙行者”与“胡适之”》(载《随笔》1998年第4期)一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百秩大庆,很自然地想到五十年代我负笈北上求学时的情景。”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  相似文献   

13.
<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向来注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解“越”为“过”,“越明年”即“过了次年”、到了第三年,再是解“越”为“到”,“越明年”即“到了次年”。两解之差,整整一年。《“越明年”辨》一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的作者,即仍持前者之见。我们的看法恰恰与之相反。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4.
看《当代》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文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文学"写作者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文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文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者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文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文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文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文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自是大家名篇,传诵不衰。人教版“教参”以为“作写《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一时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刘先杰老师《深层情志的酣畅宣泄》一,从作“际遇跌宕的仕途生活”看出“一副‘颓然’潦倒忧伤神情,凝聚多少辛酸苦辣!”(《中学语教学》1991年第4期)黎烈南老师《千古名篇耐寻思》“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欧阳修此的悲凉色彩”(同上,1999年第9期)。总而言之,都认为此委婉地流露了抑郁悲凉之情。  相似文献   

16.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中央教科所詹万生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多次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德育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从第三卷中可以看出,邓小...  相似文献   

19.
拜读本刊1992年第四期《究竟什么是“位置值”》(以下简称《究》文),感到有某些不妥之处,试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究》文对1991年第九期《“数字值”与“位置值”浅议》一文提出两点异议,我们对其中第一点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一月份,在不经意中,我发现书摊上有本璀璨夺目的《新作文》,我只是粗略地翻阅一番,她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马掏钱买了15本(2001年6—10期各3本)带回学校图书阅览室,并告诉摊主,以后我还要买其他各期。最近我又收到了贵刊2002年第1.2合刊和第3期,真让我爱不释手,真让我校学生惊喜不已。我们一致认为贵刊酷极了,帅、棒、新、奇、精,我为《新作文》评出了“三好”,奉献于她:第一好,贵刊所刊载文章的内容健康,格调高。特别是“荐·非凡之作”、“开·创意之河”、“解·缪斯情结”等栏目,能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