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欧洲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第一次用“逻各斯”这一概念来表示规律。这一思想对于欧洲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弄清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的学说,不仅对于理解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理解整个古希腊哲学都百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逻各斯”学说作点探索,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
基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尝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解读。首先,从两个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进行解读,指出人通过智性认识的是一种可被言说的属人的逻各斯,这样的"逻各斯"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源初性的"逻各斯"本身是不能在属人的经验界限内得以认识的,正如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所描绘的这是"那智慧者"的逻各斯,是一种作为万物之所以有的"无",其自己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那么对"逻各斯"的认识也就陷入了一种困境。接着,通过分析表明在认识论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源初性"逻各斯"认识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产生这样的困境的根源,其最为直接的也就表现为人的可"思"却不可"言说"的尴尬困境。最后,对人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规避这一有限性从而直面"逻各斯"本身做出尝试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将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解释为规律,是当今哲学界流行的观点。本文持不同的看法:(一)“逻各斯”一词虽是个多义词,但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它主要是作为本原物而存在的;(二)“逻各斯”与“火”作为本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逻各斯”是过程、对立统一和变化的抽象形式,而“火”则是过程、对立统一和变化的实在表现;(三)赫拉克利特批判地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原学说,在朴素的形态上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在早期哲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之中,思想战线上都出现了“诸于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与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的学学说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产生于这样相同的历史条件之下的两种学说,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5.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政治哲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赫拉克利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政治哲学理论所包括的三个关键点 :作为本原的火 ,神圣的逻各斯和奇妙的和谐来把握其政治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逻各斯”一词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虽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主要的,他是把“逻各斯”看作本原的。“逻各斯”与火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赫拉克利特的本原学说,并且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一“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①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是从追求“永恒的”本原,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何为本原呢?“本原指万物的根源或元素”②。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③,那么,…  相似文献   

7.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哲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赫拉克利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政治哲学理论所包括的三个关键点:作为本原的火、神圣的逻各斯和奇妙的和谐来把握其政治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汇通以后,许多学者基于西方哲学的方法,大力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老子因为"道"论而渐成为形而上学的大师,其认识论和政治观点都成为哲学构建的衍生。显然,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模式引发的联想。但是,《老子》首先是一部政论书,其"道"也罢,其"术"也罢,核心关怀无异于儒家的"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尝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解读。首先指出人通过智性认识的是一种可被言说的属人的逻各斯,这样的“逻各斯”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源初性的“逻各斯”本身是不能在属人的经验界限内得以认识的,正如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所描绘的这是“那智慧者”的逻各斯,是一种作为万物之所以有的“无”,其自己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那么对“逻各斯”的认识就陷入了一种困境。通过分析发现,在认识论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源初性“逻各斯”认识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产生这样的困境的根源,最为直接的表现为人的可“思”却不可“言说”的尴尬困境。最后,对人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规避这一有限性从而直面“逻各斯”本身做出尝试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本体论的复兴距今2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是本体论异常活跃的时代。东西方圣人们思想的一个惊人相似点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本体论,进而提出本体与现象的区分与联系。例如,苏格拉底的"先天观念"、柏拉图的"理念"、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老子的"道"、佛陀的"自性"(般若智慧)等。这是本体论星光灿烂的时代,由此以降,人类再没有出现过如此璀璨、如此密集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在他的哲学中有关于"逻各斯"、"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皆流,对立统一"等概念和思想享有盛名.在对灵魂、宗教、神等方面问题的论述也有重要的价值.整体来说,他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老子哲学中的"物"芮宏明老子哲学在先秦哲学中最具有形上特征,是探讨人的内在生命需求与愿望的理论体系。"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哲学的全部理论体系都是由这个预设的"道"展开的。陈鼓应先生说:"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  相似文献   

17.
从本体论角度考察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差异.包括四个方面:一、物质的"道"与精神的"绝对理念";二、自在的"道"与自为的"绝对理念";三、与时空同在的"道"与超时空的"绝对理念";四、无终点的"道"与有终点的"绝对理念"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一元本体论。其典型的表达是今本《老子》第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直是学界的共识,本无异议。但是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该章的竹简本出现了异文,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一些学者因此认为老子是以有和无共同作为本体,其哲学是一种二元本体论。这种观点涉及到对老子哲学的根本性解读,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关系到老子哲学定性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老子整个文本一贯的哲学立场出发,坚持认为老子哲学是一元本体论,并非某章节的个别字句便可轻易推翻。  相似文献   

19.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者说作用,二者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