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在山东省济宁地区大豆产区曾经或正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35个品种为供试品种.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提取蛋白质11S组分、7s组分、亚基组和亚基的相对含量以及亚基数量.研究其变异特点.在济宁地区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1)1IS和7s组分的亚基总数变异范围为15-23个,平均为18.03个.7s组分亚基数量变异范围为3-7个,平均4.49个,有5个亚基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11S组分亚基数量变异范围为11-19个,平均13.54个,没有亚基组缺失现象.(2)7s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4.78-27.54%,平均为22.07%;11S组分的变异范围为49.04-63.52%,平均为59.77%.11S/7S比值变异范围为2.12-4.11,平均为2.77.(3)7s组分6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平均为4.38-6.62%,11S组分4个亚基组平均相对含量为7.02-21.72%.(4)7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组分之间有微弱的正相关(r=0.08),7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7S比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而11S组分相对含量与11S/7S比值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r=0.19).7s的6个亚基组中相邻的2个亚基组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r=-0.38--0.85).11S组分的相邻亚基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8--0.95),不相邻的亚基组之间相关关系微弱.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青海省春小麦Glu-1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品质状况,检测了49个青海省代表性春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情况,并测定了每一品种的谷蛋白溶胀指数.共检测出15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在Glu-1位点检测到13种等位变异,其中Glu-A1位点2个、Glu-B1位点7个、Glu-D1位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食品工业中使用大豆蛋白质-琼脂凝胶提供参考,以大豆品种高丰1号提取蛋白质和琼脂为试验材料,制备大豆提取蛋白质-琼脂凝胶,研究大豆蛋白质含量对蛋白质-琼脂凝胶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丰1号大豆提取蛋白质含量为0.008%-0.080%范围内,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琼脂凝胶的硬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31).蛋白质含量0.072%处理与其相邻的2个处理(0.08%和0.064%)的蛋白质-琼脂凝胶硬度差异不显著,与蛋白质含量低于0.064%的各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低于0.016%的各个处理间蛋白质-琼脂凝胶硬度差异不显著.能够显著影响蛋白质-琼脂凝胶硬度的最低蛋白质含量为0.016%.  相似文献   

4.
二硫键(-S-S)又称二硫桥或硫硫桥,是指两个硫原子之间的化学健,其键能较大(30—100千卡/摩尔),因而是一种很强的化学键.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氧化可形成二硫键,它可以将不同的肽链或同一条肽链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一般来说,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如:核糖核酸酶、溶菌酶)二硫键的比例较大,尤其是存在于组织的胞外蛋白质,如:牛血清清蛋白,二硫键含量特别高(66500的分子量,含7对二硫键),在r-球蛋白中也是如此(160000分子量含有16对二硫键).当然,并非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二硫键,特别是那些带有许多亚基的大分子蛋白质,则根本不含二硫键(如血红蛋白,胶原以及许多大分子酶).但就含有二硫键的蛋白质而言,它的存在对于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荆芥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70%乙醇溶液、甲醇溶液和乙酸乙酯溶液三种不同溶剂分别连续回流提取土荆芥全草,用分光光度法于510mm处测定土荆芥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70%乙醇溶液是相对较好的提取溶剂;再以70%乙醇溶液为溶剂连续回流提取土荆芥不同部位,测得其根、茎和种子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075%、0.045%和0.318%。  相似文献   

6.
采用10m×10m高密度网格设计,在面积为10.24hm2的农田内取土壤样本1024个,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通过"再采样"方法,研究改变取样幅度和取样间距对表征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的变异系数和半方差函数参数的影响,分析获得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0.24hm2取样区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表现为弱变异性,CV≤3.43%,但整体含量偏低,SOM≤1.04%;随着采样幅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变异性不同程度增加,变异相关范围和结构性变异比例也不断增大;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土壤有机质变异性呈无规律变化,但变异相关范围显著增大,而结构性变异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1次)和长期(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T)对SD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r-C)组、急性HIT(a-HIT)组和长期HIT(c-HIT)组,每组n=10只。a-HIT组进行1次急性HIT,c-HIT组进行8周HIT,r-C组保持安静状态。实验后分离胫骨前肌(快肌,II型肌纤维为主)和比目鱼肌(慢肌,I型肌纤维为主),比色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酶染色法鉴定肌纤维类型(I、II),Western Blot法测定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亚基(AMPKα)、磷酸化AMPKα(p-AMPKα)、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p-p38 MAPK、钙调神经磷酸酶(Ca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激活T细胞核因子(NFAT)c1亚基(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I、IIa、IId/x和IIb)百分构成比。结果:与r-C组比较,a-HIT组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均下降(P<0.05),p-AMPKα/AMPKα、p-p38 MAPK/p38 MAPK、CaN、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c-HIT组力竭时间延长(P<0.05),胫骨前肌LDH活性升高,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SDH活性以及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比目鱼肌IIa型和IIb型肌纤维比例减少(P<0.05),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P<0.05),胫骨前肌IIb和IId/x型肌纤维减少(P<0.05),IIa和I型肌纤维增加(P<0.05)。结论:一次急性HIT可同时募集快肌和慢肌纤维并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而长期HIT则提高快肌中I型和IIa型肌纤维以及慢肌中I型肌纤维比例,上调快肌和慢肌糖原含量和有氧代谢酶活性以及快肌无氧代谢酶活性,最终改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次低氧运动后快肌和慢肌Titin和Nebulin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运动后即刻组,1 d组、2 d组、7 d组,每组6只,运动组进行低氧环境下的一次性间歇训练运动。低氧环境的氧浓度为12.7%。对各组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分别进行荧光免疫组化分析,观察其Titin和Nebulin含量的变化。结果:一次低氧运动后1 d,趾长伸肌Ti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一次低氧运动后即刻,比目鱼肌Titin含量显著降低(P0.05),均在运动后2 d恢复;一次低氧运动后即刻,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Nebuli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趾长伸肌于运动后2 d恢复,比目鱼肌于运动后1 d恢复。结论:一次低氧向心运动可引起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Titin和Nebulin含量下降;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Titin和Nebulin含量的变化在时相上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大负荷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为研究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48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n=8)和运动组(E,n=40)。其中,E组按时相点划分为0 h、12 h、24 h、48 h、72 h等5组,每组各8只。E组大鼠在跑台上进行持续性下坡跑,跑台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运动时间为90 min。各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分离比目鱼肌进行检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比目鱼肌线粒体关键酶CS的含量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Ⅳ的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骼肌COXⅠ的蛋白表达。结果:一次大负荷运动后比目鱼肌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肌膜下积聚等超微结构异常变化,且伴有大量不同成熟阶段的自噬体形成,同时CS的含量和呼吸链复合体Ⅱ活性均明显下调(P<0.05),复合体Ⅳ活性及其亚基COXⅠ蛋白表达也出现下降。结论:一次大负荷运动可导致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数量减少,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同时还诱导了自噬的发生,这可能是大负荷运动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菜豆叶片在自然衰老期间,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下降.叶绿体膜总脂DSC研究表明,相转变温度由15日的—2.4℃升高到第35日时的5.9℃,而USFA的相对含量则由第15日的70.34%降至35日的57.11%.说明叶绿体膜类脂高熔点物相对含量升高,推测膜的相变温度也升高,而且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是引起衰老期间叶绿体膜脂相转变点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提取大豆蛋白质工艺中酸沉pH值对提取率及得率的简单效应,旨在为改进大豆蛋白质提取工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料水比1∶10、酸沉pH值4.3、离心速度4000r.min-1、碱溶pH值9.5、碱溶时间为45min的条件下,平均蛋白质提取率最高为66.79%.在pH值4.2~4.7之间,酸沉pH值对蛋白质提取率的简单效应为-0.84%.(2)同样条件下,平均蛋白质得率最高为29.85%,酸沉pH值对蛋白质得率的简单效应为-0.374%.(3)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时,为了取得酸沉pH值的最大简单效应,宜选择4.3作为酸沉pH值参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对增强的UV-B胁迫下螺旋藻生理代谢的影响,通过测定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证实了0.5mmol/L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增强UV-B胁迫下的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794)细胞内蛋白质代谢及抗氧化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实验结果显示,NO能够显著诱导增强的UV-B胁迫下螺旋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促进正常生长条件下螺旋藻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说明NO对增强UV-B胁迫下的螺旋藻794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UV-B胁迫对螺旋藻细胞引起的氧化损伤,这为进一步探讨NO信号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来调节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减缓UV-B胁迫下的氧化损伤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柴河流域五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柴河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质肥力为Ⅲ级,并呈现由表层到底层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其相同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1月的显著高于7月;7月表层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设施农业〉落荒地〉林地〉坡台地〉传统农业,浓度范围为13.40~18.15 g/kg;11月表层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落荒地〉设施农业〉林地〉传统农业〉坡台地,浓度范围为14.61~20.92 g/kg.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黔产干姜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采用纸片法研究干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并用试管法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从超临界提取的黔产干姜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1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姜烯(45.52%),β-倍半水芹烯(15.55%),α-法呢烯(9.79%),β-甜没药烯(6.21%),Α-姜黄烯(5.01%),姜酮(3.13%);干姜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经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均为250μL/L。  相似文献   

15.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珠芽蓼总黄酮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结果:珠芽蓼总黄酮提取物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清除自由基活性逐渐增强,最高清除率分别为71.51%和17.40%。  相似文献   

16.
在pH为6-7范围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水样中微量元素铜(Ⅱ)的含量。Cu(Ⅱ)与二苯碳酰二肼生成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1.297×10^4L·mol^-1·cm^-1,Cu(Ⅱ)含量在测定范围内服从朗伯比耳定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86%(n=7),回收率试验结果在98-102%之间。用于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将鲜茶叶粉碎后以正己烷-丙酮为提取溶剂于振荡器上振荡后超声萃取,经活性炭、氟罗里硅土柱色谱净化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的残留量,得到该方法回收率在92.6%~9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3.2%,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01mg/kg。该方法测得贵州湄潭地区茶叶样品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052mg/kg,远低于我国规定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0.2mg/kg)和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1mg/kg)。  相似文献   

18.
腺药珍珠菜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质联用分析仪分析测定了腺药珍珠菜中56个挥发性组分,其中醚萃取液挥发性组分主要包括亚麻油酸乙酯、2,6十六烷基-1(+)-抗坏血酸酯、6,9,12,15-二十二碳四烯酸甲酯及棕榈酸乙酯;乙酸乙酯萃取液挥发性组分主要有异佛尔酮衍生物、环氧化红没药烯、富马酸二丁酯及阿魏酸等。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5-(2-羟基苯基)-10,15,20-三(4-硝基苯基)钴卟啉配合物(HTNPPCoⅡ),利用FT-IR,UV-Vis,XPS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应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结果表明,在70℃时环己烯的转化率达到94%,转化数达到14500 mol/mol,对2-环己烯-1-酮(C=O)的选择性达到73%,并详细考察了反应时间对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