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耶丹 《今传媒》2016,(3):127-128
美国新闻"扒粪运动"时期的黑幕揭发小说《屠场》,在美国新闻与文学史上影响重大,小说的成功很大因素在于其独特的环境塑造,小说通过绝对客观的环境描述,反映了转型期美国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工业化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的回归.本文从三个角度试对小说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洋风 《出版广角》2018,(15):76-78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中的诙谐文学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晚清的时代风貌.四大小说杂志的诙谐文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们在内容手法上继承了传统的诙谐文学,又进入了诙谐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观念、内容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是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史上以鬼为题材的作品也体系繁多、内容多样.其中,以小说类成果最多.但是关于内容为写鬼小说的称渭较多样和混杂.从文体上看,它与传统的"志怪"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5.小说翻译在世界小说之林,法国小说占有非凡的地位。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绪论中这样评价道:“法国小说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19世纪如此,20世纪自然如此。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俄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20世纪的法国小说则与美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在中国,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5.
江曙 《编辑之友》2018,(1):102-107
1921年前《小说月报》由王蕴章和恽铁樵主编,编辑特色主要在于:在栏目设置上强调小说的社会启蒙功用;主编对古文小说进行点评以便于学生学习古文,这也间接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在改革言情小说、古文点评小说、刊载短篇小说等有所体现;小说语言上1918年前多文言,其后提倡白话.  相似文献   

6.
有的学者认为,汪曾棋的小说品格主要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有的学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既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本文认为,他的小说表面上接近道家,其骨子里则更接近儒家,即道面儒骨.  相似文献   

7.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一 2000年3月,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与西蒙舒斯特公司合作,在网上出版了一本名为<骑弹飞行>的小说,开创了网络出版史上崭新的一页.小说出版的前24个小时免费供读者浏览,以后进行收费下载浏览.这本66页的电子图书,下载费用为2.5美元.仅在发行的头两天,即有50万人次下载了该小说,创造了网络出版的奇迹.这部小说完成了完全意义上的网络出版实验,这是其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2012年的秋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法兰克福书展也如期盛大开幕.虽然莫言获奖带来了国内其小说的销售井喷,但与众多的大学出版社没有太多的关联.今年法兰克福上两个热门话题之一是风风火火的色欲小说《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这是英国E.L.詹姆斯所写三部曲的第一本,该书在会展上又是翻译版权,又是电影改编权,显然与大学出版社也没有什么关系.倒是另一个最近几年持续热门的话题——数字出版,与大学出版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告是一门综合艺术。广告创意是现代广告的灵魂,是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驱动力。它的实质是对商 品或服务进行艺术化的渲染和推销。本文着重分析英语广告语篇的语言艺术特征与技巧在语用原则和消费者心理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指用摄像机记录正在发生的真实历史。由于电视纪录片的特殊性,摄影师在参与纪录片创作中起了举足 轻重的作用。对纪录片摄影师来说,他必须具有导演的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知识、文学艺术素养和电视专业技巧。抢镜头的能力,反映 一个摄影师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认为集中地表现了摄影师的思想、艺术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文图书馆的美学意蕴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坚方 《图书馆论坛》2006,26(2):67-68,100
结合广东建设和谐社会,从人文图书馆审美维度阐述,人文图书馆的美学意蕴就是以读者为本,以文明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普遍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不仅仅是由绿色环保和富有岭南特色环境艺术美感的图书馆建筑物化自然构成,而且还要有更高的协调满足下生存方式的人化自然组成。  相似文献   

14.
Nesta Pain     
The ‘cultural translator’ is an individual who expresses the essence of entanglement in their career choices, moving between genres, media, or nation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BBC producer and writer, Nesta Pain, was such an individual. Over the course of her career, Pain not only wrote and produced radio features and radio dramas but was also a successful journalist and author. She translated her experience in radio production onto the stage and on television by exploiting the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offered by these visual media—all evidence of her transmedial cultural translation. Further adding to the transgressive nature of her career, was her place as a woman in male-dominated radio production arena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天津美院图书馆网上自建"美术资源素材库"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自建美术图像资源数据库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强调建设这一特色库时,美术学科分类与关键词标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现已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考核凭证。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此类图书的出版特点及我馆对此类图书的分编著录方式进行总结,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7.
杂文是融政论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艺性社会论文,文学性或日形象性是其重要的特征.鲁迅杂文在勾勒形象、托物寓理、以事晓理和画龙点睛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形象性.本文据此剖析当下杂文在形象性缺失方面存在的问题:通篇论述,形象不足;以理说理,直陈乏味;就事论事,画龙少睛;表达单一,语言枯燥.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社会需要与学校工作、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本文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提 出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并针对现行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英语影视片名翻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影视片名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优雅的译名揭示影片主题及其风格特色,起着积极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但片名 的翻译目前存在一些炒作和混乱现象,本文探讨了片名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以及规范翻译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recent Romanian cinema manifests the features of a new, coherent, and strong film movement that was correctly tagged as a late new wave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mmunist significant changes that have shaped the Romanian society and its artistic milieu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By discuss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aves and the legacies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inematic movem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several common features are highlighted, as is the Romanian directors’ capacity to integrate and restate these influences through innovative techniques and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reality. The analysis is exemplifi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ilms of the recent Romanian cinema, prizewinners at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