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类型、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途径以及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提出了集中式就业实训、分散式就业实训,建立校企“混合式”就业实训基地,“穿插式”、“潜入式”、“外包式”人才培养方式等创新观点,为更多高等院校广泛地开展就业实训、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及对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二者之间的差异辨析,理清了“顶岗实习”和“预就业”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及企业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应对“更难就业季”以及企业获取优质人力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就业+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以及“就业+思政”融入高校工作的路径进行阐述,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工作举措、创建精品项目,加快构建高校“就业+思政”工作体系,促进“就业+思政”与学生发展、学生需求、就业工作和学校特色相融合,建立完善“就业+思政”的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其实就是他们就业“软实力”的比拼.就业“软实力”影响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提高就业“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广大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还受到就业观念、就业条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政府、基层以及毕业生四个方面都要积极转变,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顶岗实习、准就业管理以及促进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的建立,论述了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我院实施的“项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进行了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7.
结合大学生原来就业的“统招统分”政策到大学生目前就业的“双向选择”政策的变化,本文分析了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意义以及方法。笔者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谈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探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就业成本”,这里专指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过程中的各种付出。在商品社会不断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如果我们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产出,无疑对于”就业成本”的核算以及如何降低“就业成本”等问题的探究也同样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中职财经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内涵以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完全取决于自身实力不济,而往往在于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着“非理性”动机.大学生就业“非理性”动机主要表现为“兴趣至上论”“职位饱和论”以及“金钱唯上论”.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非理性”动机产生原因后,力求找到克服就业“非理性”动机的取胜之匙.  相似文献   

11.
黄梨锦  庞汉彬 《科教导刊》2023,(16):136-138
新时代,高职毕业生存在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就业结构化矛盾显现以及就业心理压力加大等问题,如何让高职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校实际,实施“1234”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一条适应当前形势下高职毕业生“顺畅、平稳、优质”的就业之路,力图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提供新的视野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引向了深入。传统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已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更大的程度和更高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其重要意义也逐渐被各高校所认识。近两年来,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相继开展了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准备、认识自我指导,择业技巧、职业适应指导以及择业心理咨询等工作。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不仅使高校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  相似文献   

13.
在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2009年4月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和艺珂研究院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从毕业到就业”学术研讨会,欧洲及我国教育与就业、劳动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的知名人士参加了该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中、欧大学教育与学生培养模式”、“中、欧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转变方式”、“法律与就业保护”等三个领域进行,具体涉及了欧洲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的实践和教训、扩招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青年人就业的市场规范和法律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失业问题长期困扰西方国家,他们持续改革再就业培训与就业政策,随着非正规就业不安全性问题的暴露以及“第三条道路”的指引,各国开始关注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旨在平衡市场灵活性和社会安全性,把消极劳动力政策和积极劳动力政策相结合,保护非正规就业以及强调再就业培训,其典型模式是丹麦的“黄金三角”模式和荷兰的“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策略.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的理念与经验,改革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视域下的“985”“211”高校分类,致使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而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选调生招考中“985”“211”高校门槛的设置造成了就业歧视后果的产生。这些不仅有违法理上的公平原则,且与《宪法》之平等原则、《劳动法》之禁止就业歧视条款、《就业促进法》有关就业公平的规定以及《公务员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等法律规范相冲突。质言之,“985”“211”高校分类背离了当时设立的初衷,理应被废除。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是各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经验包括开展创业竞赛、进行创业教育以及提供创业资金.这些经验对我国“以创业促就业”有着深刻的启示,如我国要开展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对接社会需求;完善创业环境以及打造创业平台,争取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生就业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择业难”的问题,两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的众多的困惑和偏见性观念,给大学生就业决策带来极大的障碍。本文将区分“择业难”与“就业难”问题,并重点分析“择业难”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一、大学生“择业难”与“就业难”问题的区别大学生“择业难”指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就业的地区、行业、岗位时存在困惑,难以作出适合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的恰当决策。而大学生“就业难”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给顺利就业造成种种障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就业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反映了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因此,高校不能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以及个体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加速变革时代,超越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教育质量等具象因素,从宏观且动态的角度探讨新技术驱动工作世界变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催生“人工智能中的工作世界”以及“工作世界中的‘工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人才扶梯”失灵、人力资本贬值因素的严重影响。为在工作世界变革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重释“教育为人生”的改革真谛,并顺应以“变化思维”适应动态就业、以“乘法思维”跨界就业、以“双向通道”适度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新失业”群体日趋成为我国失业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就业能力模型已经不适用于解决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文章基于“Career-EDGE”理论的研究框架,比较近五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与“新失业”生两大群体在基础能力、心理建构以及生存状态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成因,并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矫正自我认知偏差等方面提出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