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好的衔接词汇的翻译不但可以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而且还可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中各种词汇衔接手段的识别和重构,阐明在语篇翻译中词汇衔接的合理翻译能让译文从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相似文献   

2.
语篇翻译认为,语篇是翻译的最大交际单位,能否实现语篇交际功能直接决定翻译是否成功.语篇分析与翻译的有效结合,使翻译摆脱了原文句式的束缚,转而采用语篇视角."衔接"、"连贯"是对翻译活动影响甚大的语篇标准.在众多翻译策略中,增益是实现衔接、获取连贯的重要手段.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散文翻译,有效地运用增益策略,能帮助译文在语篇层次上与原文尽量接近,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郑穹 《海外英语》2013,(23):188-191
文学作品的意义由意思和文体价值共同构成,只有同时再现原文意思和文体价值的翻译才是完整意义的翻译。文体学的引入将促进翻译学的发展,但将文体学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研究还不多。以文体学翻译理论为视角,首先对经典名篇《陋室铭》原文和罗经国相应英译本进行文体学分析,然后通过在用词、句型/字相、修辞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罗经国英译本不尽人意。翻译中应重视文体的对应,只有意思和文体都对应的译文才是满意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理论与一定的文体特征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应用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中也形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目的论"(Skopostheory)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人提出,在应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在体育文本翻译过程中,应当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妍颖 《海外英语》2014,(5):106-107,109
小说的文体特征与作品的主题和美学价值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学文体学不仅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在文学翻译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了《布里尔小姐》的翻译,旨在说明只有对原文的文体特征有了充分的把握,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文体意识,译者才能避免"假象对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更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透过几份乔布斯情书译文的对比,分析"翻译转移"策略使用与否产生的效果,重点探讨"翻译转移"使用前后,译文是否从意义、文体及效果上与原文等效,指导日后的翻译工作"翻译转移"策略使用。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翻译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体再现又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对翻译标准文体理论的系统再认识,有利于再现原文的文体特征,从而明确文体学对翻译标准确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影响下.标语翻译强调理解原文的目的与功能.翻译策略注重意译.强调翻译效果而不注重原文形式。本文认为,鉴于标语特殊的文体特征.翻译当中要在理解原文目的功能的同时,注重原文的文体分析,使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文体体征。不仅充分发挥原文的“呼唤功能”而且传递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9.
石静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98-100
文章从应用文中的三种文体:科技文献、旅游资料、广告入手,阐述应用文翻译中需注意的文体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体的功能,熟悉其特征,在英汉互译中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文体相应,并再现原文的语言风采。  相似文献   

10.
杨蔚  程谢 《华章》2011,(26)
翻译就是对各种文体语篇的创造性处理,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文体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译者要遵循译文必须反映原文的文体风格,缩小自己文体风格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原文的韵味,并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科技论文标题与摘要的英文要忠实,简明、得体。这就要求紧紧抓住原文与连贯,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然后,结合英汉语结构、表达习惯的 差异以及科技文体的特点,在整整 用合理的结构、精当的词和自然的衔接再现其意义、逻辑与连贯。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童话陪伴无数读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是德国作家对世界儿童的巨大贡献。目的论作为功能派最主要的翻译理论,对德文童话的翻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目的论看,德文童话的翻译应以翻译的目的为首要原则,同时满足译文的语内连贯标准,以及译文和原文间的语际连贯一致,而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及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实用文体从其文本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基本可归于纽马克的"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范畴,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其"以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应以突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归化翻译为主,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效应,译者完全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注释、调整、删减、甚至可酌情大胆改写。  相似文献   

14.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7):49-50
好的译文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实例详解.指出应用文体翻译必须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采用适当的文体语言和翻译方法,以达到再现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中西方人们思维习惯的差异决定了英汉语篇布局以及连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遵循不同语言的习惯,灵活运用译入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手段,从而使译文衔接紧密,连贯通顺.本文从语篇的衔接、连贯角度对比分析了培根论说文名篇"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意在指出语篇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连贯是文学语篇必不可少的特征,准确识别和重构连贯是文学翻译保留原作诗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译林版《简·爱》中的语篇连贯为切入点,分析译者在译文中是否能识别、重构文内有标记连贯,从而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识别并尽可能重构原作变异连贯模式下所采用的语篇连贯手段,做到“以无标记对无标记,以有标记对有标记”,以此保留原文陌生化手法构成的有标记连贯之诗学、艺术效果,还原经典文学作品在文学性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归化"翻译是传统翻译,很早以前就存在。鲁迅在1935年首次提出"归化"这个名词,60年后,西方翻译理论界使用domestication这一术语描述翻译策略,中国翻译理论家将它翻译成"归化"。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归化"翻译的特点是译文易懂、透明、流畅,读起来不像译文,译文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译文没有"翻译腔"。然而,有人误解"归化"翻译,把易懂、透明、流畅等作为"归化"翻译的唯一标准。深入研究发现,译文具有易懂、透明、流畅等特点的翻译是"归化"翻译,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化"翻译。最好的"归化"翻译是译文首先翻译出了原文的意义,译文通顺易懂;其次,译文保持了原文的结构,翻译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即传统上说的神形兼似。  相似文献   

18.
佘梦瑶 《中学生英语》2013,(10):121-12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不是生硬的,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功能对等"。本文将从情景语境谈起,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翻译的杰克·伦敦小说《在亚当之前》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围绕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来探讨该译作是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19.
李力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2):149-151,154
从翻译的目的、过程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体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指出译文质量受到对原文文体把握程度的影响,对原文文体的分析与理解是忠实、通顺、流畅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力 《教学研究》2006,(2):149-151,154
从翻译的目的、过程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体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指出译文质量受到对原文文体把握程度的影响,对原文文体的分析与理解是忠实、通顺、流畅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