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英语动词时态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容易混淆,现区别如下:一、从概念上1.一般过去时: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2.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表示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3.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它所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过去”。二、从结构上1.一般过去时的结构:由“主语+动词的过去式……”构成。2.现在完成时:由“助动词have(has)+及物动词的…  相似文献   

3.
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4.
时态构成用法句式转换备注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由“助动词have/has 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由“助动词have/has been v-ing”构成(1)表示过去发生或完成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需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现在完成时与过去有关,但主要侧重的是对现在的影响。例如:I haveread the novel before.我以前读过这本小说。“(读”这一动作发生在过去,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是“我”已知道这本书的内容。)(2)表示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该动作有可能到现在已中止,也有可能继续发生。例如:Mr.Smith has lived inChina since2004.自从2004年起…  相似文献   

5.
权力与权利     
“权力”与“权利”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支配的权限,但二者在词义和用法上有所不同: 词义侧重点不同 权力词义侧重于“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词义侧重于“利”,多用来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相似文献   

6.
从“在+处所”句式中动词性质来看,这一结构兼有表动作和表状态两种。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表状态上。在表状态句式中,“在+处所”这一介词短语既能出现在动词之前,又能出现在动词之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语序是句式变换的结果,但在表义上具有一致性。文章力求讨论这两种不同语序的表达语义上的差异,以论证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8.
有时和时而都是时间副词,且都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的类别,在语义上它们都可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可以进行和发生,用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数字后面表示概括数量的“来”,具体表示的数量范围是多还是少,和它的来源“以来”密切相关。从历史看,“以来”既可以表示以后的意思,又可以表示以现在为立足点而说明从过去到现在情况的意思,同时还发展出空间的概念。以此为切入点,结合际、次、处、往往、程等词,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互相转化的关系,表明时空的转化是汉语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