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了解和及时掌握看守所未成年在押人员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是做好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监管与矫正工作的重要保障。从对杭州市看守所的调研来看,随着未成年在押人员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日趋复杂,传统的把握其心理状态的方法已明显不足。鉴于此,杭州市看守所针对未成年在押人员的心理评估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人权入宪以来,公民对权利的诉求得到极大声张,公权力对此也给与了愈来愈多的尊重与保障。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要求也属于我国公民权利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囿于看守所与外界的部分隔绝性以及在押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其权利状况一直鲜为外界所知晓。从基本人权以及诉讼文明角度入手,重点研讨在押人员的法定权利内容,希望为我国当下在押人员权利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会见中律师不规范的行为,看守所硬件设置的不足以及办案部门追求破案的冲动,影响了正常的律师会见.文章从驻看守所检察视角出发,提出利用空闲讯问室、依法约束侦查机关、监督律师依法会见,以规制侦查阶段律师会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的人权观念出发,以及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从立法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等多途径畅通投诉渠道,建立现代法律监督机制,构建一套既符合我国监管场所特征,又切合中国实际的看守所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看守所的管理模式从约束为主并作为司法机关辅助机构变更为约束——保护——信服,揭示了看守所在行动上、诉讼地位上、机构上走向中立;昭示了中国人权保障的系统虽仍在建构而价值却已经浸入社会管理各层面,并已作为看守所的重要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社会逐步进入有机团结社会、管理方式趋近现代化、理性认识犯罪的时代特征。看守所管理模式的变化揭开了看守所神秘的面纱,产生了侦控犯罪的难度加大、司法行为更为规范、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省50所看守所在押人员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在押人员的行为自控能力、疏泄消极情绪、矫正不良习惯、以及改善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并提高了在押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降低了影响监管秩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01,(5)
“5月的鲜花开满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我心中吟唱着这首悲壮的歌曲,满怀对先烈无限敬仰的心情,参观了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旧址。 1938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在重庆大肆发展特务组织。1939年春,选中白公馆作为看守所。从此,在“中  相似文献   

8.
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些地方的公安系列看守所内部有规定:在看守所会见被告,律师必须二人同行。据称,此举是为了避免串供.给案件审理工作造成损害,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后果。如果询问看守所如此做法的依据,均说是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或曰上级有红头文件下达。笔者未见到公安机关所谓的红头文件。退一步说,它确实存在的话,看守所的这种做法是否仍然合理合法?我的观点是:看守所的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看守所应当允许被告委托的辩护律师单独会见该被告。其理由阐述如下:1、辩护律师会见被告,是法律赋予律师的一项权利。修改后的《中…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改并增加了大量的条款,直指刑讯逼供。为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讯问地点只限定在看守所。但这种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而又野蛮的审讯方式就象一颗顽固的毒瘤,还有其滋生的土壤,近期内还不会消失。可以想象,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的唯一场所——看守所,发生刑讯逼供概率的可能性增加。而看守所内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将直接影响看守所的安全。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探索、制定预防看守所"刑讯逼供"的工作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由此引起的看守所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0.
看守所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缓。至于改革的方向,法学界已达成共识,那就是把看守所划归各级司法局管理。这也是多数国家的通例。如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细化羁押程序、完善法律监督成为摆在改革方向上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初的"躲猫猫"开始,"喝开水死"、"摔跤死"、"做梦死"……接连发生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从查明公布的几起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个别地方的少数执法人员,的确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放纵牢头狱霸的行为。频频发生的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受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因此,给在押人员以人道的待遇,彻底终结非正常死亡现象,切实维护涉案人合法权益,既是对公民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法治尊严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显得更为紧迫.文章从检察官职业化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检察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严格检察职业管理、加强检察职业培训、加强职业保障和完善检察职业监督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检察官的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看守所"牢头狱霸"活动在主体上呈现出惯犯、累犯、暴力犯、智能型、经济型、黑恶型犯罪多的特点;活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称王称霸,欺压他人;强取硬夺,霸吃霸喝;奴役他人,为己服务;发号施令,操控监室;对抗监管,危害安全。其行为体现出暴力性、团伙性、智能性、庸俗性、劣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备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权.面对数量众多的被逮捕的在押人员,从效率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提出从转变理念、完善审查程序、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以提高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一切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活动都应以基本构造为中轴,也都是基本构造之具体实务反映.文章尝试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当事人三者关系来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法律关系之构造,并考察其具体实务运作方式,同时从立法角度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法律关系基本构造的程序保障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检察监督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为了指导、监督审判权的行使,保障司法公正而设立的。如何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此项原则,既保障审判的独立性又求得司法公正,学术界无统一定论。笔者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探析此问题、即检察监督的涵义、检察监督的适用范围、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强化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该项职责赋予了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权力制约理论、权利救济理论和监所检察理论是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监所检察部门应重点加强对强制医疗交付、执行和解除的检察监督,以派驻检察或巡回检察、同步执行监督、提出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为途径开展该项工作,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构建协作机制、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检察制度在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始终处在重要的位置上。中国检察制度的演进与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化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融合并借鉴了包括前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法系、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的检察制度特点。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法治进程的推进,中国检察制度中法律监督缺乏细化、检察权地方化倾向、检察经费保障和一体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中国司法现状提出建立强制侦查法定原则、检察权省级以下运行一体化、检察公益诉讼、检警合作型侦诉制度的改革措施和意见,力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保障执法为民的宗旨落实在检察事业中。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得微乎其微,这也正是造成当前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解决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权问题,以切实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按照检察一体化的制度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有利于克服地方司法化,有利于法制统一,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其制度基础为检察一体化。按照系统论的哲学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等特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要求,民事行政检察办案一体化机制,可减少办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促成各部门合理的办案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