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是构建深冷容器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的基础工作。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基于非预应变与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的有效试验数据,对其概率分布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1)在显著度为0.05时,非预应变与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超低温屈服强度都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2)双侧置信度为98%时,对于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超低温屈服强度,其均值位于546MPa与583MPa之间,标准差位于39.50MPa与66.52MPa之间,变异系数位于0.0678与0.1218之间;对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超低温屈服强度,其均值位于487MPa与526MPa之间,标准差位于51.42MPa与79.25MPa之间,变异系数位于0.0978与0.1627之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钢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必须探索钢材机械性能参数的概率分布。依据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是研究钢材机械性能参数概率分布的基本方法。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的合理分组,对假设与检验是否吻合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数理统计知识,对概率分布假设检验中有效数据分组的进行了优化。以60组有效试验数据为例,对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在显著度为0. 05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超低温屈服强度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盐水冷却对S36950不锈钢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普通S30408不锈钢为参考对象进行了不同温度工况冷却后两类不锈钢的拉伸试验,获取高温盐水冷却后其力学性能指标(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抗拉极限强度、断后伸长率等)的变化规律,与同类型钢材采用普通水冷却的既有高温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盐水冷却后两类不锈钢表观均出现了明显的腐蚀现象;盐水冷却使得两类不锈钢在敏化温度段(600~800℃)的高温后弹性模量与延伸率有所波动;采用盐水冷却的两类不锈钢高温后强度均较普通水冷有所下降,且S36950不锈钢的屈服与极限强度在800℃高温后下降显著。基于试验结果修正了既有不锈钢高温后本构模型,提高了其对盐水冷却的S36950不锈钢高温后应力-应变关系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以316L不锈钢粉末为原料,采用模压成形与烧结工艺,制备出孔隙度为20%~45%的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分别采用1 150℃和1 200℃烧结温度.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上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分界不明显.相同烧结温度下,烧结316L不锈钢粉末多孔材料的压缩屈服强度、压缩弹性模量随孔隙度的升高呈指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u-Zn合金动态应变时效的现象,发现在4.76×10-4s-1的应变速率下,H68黄铜和H58黄铜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均会出现锯齿屈服现象;随着Zn含量的增加,锯齿屈服的温区向低温方向移动。在出现动态应变时效的温区形变时,两种合金的屈服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表现为应力平台。对于H68黄铜,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出现锯齿屈服的临界应变量增大,锯齿波的最大应力振幅减小。  相似文献   

6.
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测量结果的可用性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测量结果必须附有不确定度说明才是完整并有意义的。针对中厚板Q420NHY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中抗拉强度、下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对于抗拉强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最为显著,对于下屈服强度,拉伸速率的影响最大,对于断后伸长率测量重复性及断后伸长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大。在包含概率取95%情况下,抗拉强度、下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4%、2.5%、2.9%。  相似文献   

7.
搭建了原位电化学充氢—慢应变速率拉伸载荷平台,模拟真实临氢环境—载荷环境,研究了原位充氢对304奥氏体不锈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预充氢拉伸实验,304奥氏体不锈钢经原位电化学充氢拉伸后呈现较低的强度和更高的氢脆敏感性,未发生明显马氏体相变;试样在变形早期即发生严重氢致断裂,对实际临氢环境服役条件下不锈钢氢脆行为研究和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奥氏体不锈钢(ASS)在深冷压力容器中应用广泛。ASS较高的应变硬化特性有助于其产生应变强化。在应变强化过程中,保载时间是影响材料最终变形量的关键参数。基于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S30408深冷压力容器应变强化过程中的保载时间预测方法。创新点: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保载过程即为材料在室温蠕变中应变速率逐渐减缓、材料结构逐渐稳定的过程;本文据此获得了保载时间的计算模型。2.结合材料试验与容器试验,将计算模型中涉及的多个微观变量转换为唯一宏观变量——圆柱壳上的最大环向应力,可为常规工业生产提供定量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持。方法: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建立蠕变本构关系,得出保载时间计算模型。2.通过材料试验,考虑实际生产中的特定条件,将保载时间计算模型的多个微观变量简化为唯一宏观变量。3.通过在多个工业规模的容器上进行实验,比较验证所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论:1.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可以用于描述应变强化保载过程中的材料变化。2.容器保载时长,即材料应变弛豫时长,与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有关。3.所提出的保载时间计算方法可以为容器保载时间提供可靠预测;其平均绝对误差为7.53%,且绝大部分情况下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双碳”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搭建了高温微米球压痕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常温压痕测试模块、加热温控系统、隔热结构3个部分,可实现室温至300℃下的压痕测试。通过温控系统加热升温并保持温度恒定后,多次加卸载循环下获得相应温度的压入载荷-位移曲线,利用计算软件拟合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实现与常规高温拉伸实验的关联。在对Q345钢块状试样进行室温至300℃下的测试后,获得了相应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与标准拉伸曲线进行对比,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原位合成TiC增强420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抗磨损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TiC增强420不锈钢基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抗磨损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当复合材料中TiC颗粒体积分数低于6%时, 材料中TiC颗粒分布均匀, 颗粒的尺寸在5~10 μm左右; 但颗粒体积分数大于6%后, 显微组织中出现TiC颗粒的轻微偏聚. 随着TiC体积分数的增加, 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是增高, 当TiC体积分数达到5%时, 强度达最大值. 此后增加TiC体积分数会导致强度的下降. 复合材料的塑性随TiC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单调下降的趋势. TiC颗粒的引入使材料的抗磨损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但当TiC体积分数达到11%时, 抗磨损性能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 继续增加TiC含量, 材料的抗磨损性能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304L不锈钢粉末在不同压力下温压成形与冷压成形的生坯密度和生坯强度,并研究了烧结温度对304L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4L不锈钢粉末的温压生坯密度和生坯强度都高于冷压生坯密度和强度。在800 MPa的压制压力下,304L的温压生坯密度为7.07 g.cm-3,比冷压提高了0.24 g.cm-3,生坯强度为35.6 MPa,比冷压提高了22.8%。在1 300℃温度下真空烧结后,304L不锈钢粉末压坯的密度为7.50 g.cm-3,抗拉强度为471 MPa,延伸率为47.7%,硬度为65 HRB。  相似文献   

12.
Ca对AE42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E42的铸态组织主要包含了α镁和少量的针状Al11RE3相, 呈典型的树枝晶分布. 少量Ca的加入使合金组织细化并形成新相Al2Ca, Al2Ca主要呈现分布在晶界的层片状形貌和弥散在晶粒内部的颗粒状形貌. 随着Ca的加入量增多, Al11RE3的体积百分比降低, 相应Al2Ca含量增加. 拉伸性能方面, Ca的加入使合金的屈服强度在室温和高温下都有显著提升, 随之延伸率有少量降低. Ca的加入还使合金在室温和150 ℃下抗拉强度下降. 温度的提高使Ca对抗拉强度的影响逐渐加大, 175 ℃和200 ℃下, 随Ca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退火工艺对轴瓦钢背用冷轧带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退火保温时间、提高退火温度有利于改善渗碳体分布,并增加延伸率。在保温时间为4小时、退火温度为700℃的退火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延伸率达到43%的最高值,其屈服强度为220MPa,抗拉强度为355MPa,金相组织为铁素体+渗碳体,渗碳体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疲劳荷载对钢桁腹-混凝土组合外接式节点静力性能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3个1∶3节点模型,分别进行了静载破坏试验和疲劳后静载破坏试验,获得了节点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及节点板荷载-应变曲线,研究了节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节点刚度及延性系数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节点板是组合节点受力关键构件,节点板破坏是外接式节点的典型破坏模式;疲劳荷载对节点屈服前的受力性能影响较小,但对节点屈服后的受力性能影响显著;与仅承受静载的试件相比,未疲劳破坏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减小4%,延性系数减小28%,有疲劳破坏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减小25%,延性系数减小52%;疲劳裂纹引起了节点板应力重分布,增大了无疲劳裂纹区域的应变,且应变增长率随着与疲劳裂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与企业合作开发的00Cr9M合金钢,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其平衡相图、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连续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和再奥氏体化温度曲线并设计热处理工艺。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检测,研究不同淬火和回火温度对00Cr9M合金钢组织形貌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回火工艺下,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00Cr9M合金钢逐渐完成再奥氏体均匀化转变,晶粒及其内部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组织逐渐粗化且晶界更加清晰;在820℃淬火、400℃回火工艺下,00Cr9M合金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超低碳回火马氏体并获得所有热处理工艺中最为卓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抗拉强度为1135MPa,屈服强度为869MPa,伸长率为12.5%,断面收缩率为73.0%,洛氏硬度为34.8 HRC,冲击吸收功为243J,满足抽油杆高强度、高韧性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退火温度对超低碳钢冷轧薄板进行退火不同时间,然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的分析。结果表明,退火后的薄板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与退火工艺有关。在不同温度退火相同时间,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延伸率开始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后下降;低于700℃退火,强度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延伸率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高于700℃(包括700℃)退火,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开始退火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而后趋于稳定。延伸率开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而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在应变速率为10-3~10-1S-1、温度为150℃~400℃的条件下,在万能试验机上对AZ91D镁合金板材进行了在线加热拉伸试验,获得了各成形条件下0°、45°、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当拉伸温度增加或拉伸速率降低时,板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而其塑性变形能力提高;板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45°方向塑性变形能力最高,90°方向时最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扩张,不透水面增加,热岛现象日渐凸显,对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以2002-2017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泉州主城区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建筑物指数,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地表温度进行热岛分级,分析了热岛与植被指数、建筑用地的数量关系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呈中等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均值为-0.54,地表温度与城市建筑物指数呈显著线性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均值为0.82;②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地表温度分级,2个城区热岛面积均呈上升趋势,鲤城区、丰泽区热岛区域面积分别上升30.33%、8.59%;③热岛区域与城区建设用地发展趋势一致,鲤城区热岛区域受建筑物指数影响较大,丰泽区受植被覆盖与水域影响,热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9.
从基本的钢结构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着手 ,进行高温条件下钢结构材料的性能试验 ,建立高温下钢材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随温度变化的力学模型 ,为高温 (火灾 )条件下钢结构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天然沉积的结构性软土分布广泛,但能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大应变固结理论鲜有报道。本文考虑结构屈服压力随初始有效应力的变化及土体结构性对压缩与渗透特性的影响,建立结构性软土的大应变固结模型。研究结构性及初始有效应力对大应变固结性状的影响,并探讨结构性软土大、小应变固结性状的差异,以提高软土固结计算的精准度。创新点:1.建立考虑天然沉积软土结构性影响的一维大应变固结模型,且该模型能考虑结构屈服压力随初始有效应力的变化;2.分析天然结构性软土大、小应变固结性状的差异,为实际工程中的软土固结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总结结构性软土对压缩和渗透特性的影响及结构屈服压力与初始有效应力间的关系;2.通过理论推导,构建考虑结构性影响的软体一维大应变固结模型(公式(15)和(16));3.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软土结构性对大应变固结性状的影响,以及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大、小应变固结性状的差异。结论:1.大应变假定下结构性软土中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要比小应变假定下快,且这种差异随着土层应变增大而增大;当应变值超过15%时必须采用大应变假定。2.如果土层的初始有效应力计算方法相同,则大、小应变不同假定下土层的最终沉降值是相同的。3.相同几何假定下,初始有效应力计算方法对超静孔压消散速率几乎无影响,但对沉降变形影响明显。4.大、小应变假定下固结性状间的差异随结构屈服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