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潘正奇同志《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四川教育》1985.12)有所启发。他指出了某些资料对此句译注的错误,并指出这种错误导致的恶果,是有创见的。但我认为译为“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也欠妥贴。因为如果把“常常犯错误”也看成是难免的,那些常常犯错误的人就很可能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相似文献   

2.
以往在路线斗争中,被斗争的往往是错了的;去斗别人的,却往往是对了的。对了的人胸怀很宽阔,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现在,不少身居领导岗位的人也有宽阔的胸怀,也说要“允许别人犯错误”。有些人也做领导了,却一直说不出口,无论怎样也觉得“允许别人犯错误”这种话不是自己说的。  相似文献   

3.
贺庆东 《考试周刊》2013,(99):180-180
学生还是孩子,即便高中生也为未成年。人会犯错误,孩子更会犯错误,这样推理学生犯错误属于正常现象。过激地说一句,会(故意)犯错误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笨孩子不“会”犯错误。所以要容忍他们犯错误.但不是鼓励。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告诉他们——犯错误的危害。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动向,及时指出来,但不要轻易地处罚他们。以下几个案例.是我个人的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人皆有错,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问题不在于其是否会犯错误,而在于其为什么会犯错误,今后应如何避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在解题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正确地分析、归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  相似文献   

5.
赵献民 《课外阅读》2011,(11):125-125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似乎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错误”成了我们教育中最大的“敌人”,对这一点,我们都深信不疑。可是,通过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有的教师在处理犯错误的学生时,常常会要求学生做出口头或书面承诺:保证今后不再犯错误。迫于高压,学生通常会按要求做出承诺。其实,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犯错误,但是实际上人人都会犯错误。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不犯错误,无论怎样小心谨慎的学生恐怕都难以完全保证。当惩罚和批评教育的手段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们可以试着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将批评或自我批评变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如“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你还会做同样的处理吗?”…  相似文献   

7.
套票被抓记     
我从小就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相信每个读到这里的同学,都能理解什么叫“典型的好学生”。你一定会抢着回答说:“我知道!就是那种很听话、很规矩,从不会犯错误的学生。”你说不定还会补充说:“我们班长就是这样的好学生哦!”对,作为小班长的我,在学校都会努力做到不犯错误,不让老师失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就变得愈发规规矩矩起来了。至今我还感到庆幸的是。我当时结识的小朋友中,有不爱守规矩的人。我说的这个人,比我大一岁,是院子里的邻居,她叫大明。大明虽然和我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并且比我高一年级,但是,在学校里,她的名气没有我的响,因为我是班长,经常在各种集体场合出风头,赢得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相似文献   

8.
记得法国罗曼·罗兰曾经形容过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方式,充满爱心,真心善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成长中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犯错误。因此,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然而,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面对呢?  相似文献   

1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作为受教育的学生,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批评学生是常有的事,班主任则更为突出。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跟学生接触多,责任也大。  相似文献   

11.
我的老师     
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张老师。她很苗条,一头齐肩的长发,一双明亮的眼睛。 张老师记性很好。上次一个同学因为犯错误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日记,那个同学好长时间都没有交日记,我们都忘记这事儿了,张老师却还记得。这样大家就不敢犯错误啦。  相似文献   

12.
人难免会犯错误,凡人如此,伟人也如此,因为一个人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受其特定的性格、思维方式及其所处的环境、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中国的圣人孔子,还是古希腊的先贤亚里士多德在今天看来都不乏虚妄之言。不但个人会犯错误,一个组织,一个集团也很容易犯错误。因为组织和集团的决策和行为归根结底是一个个人的决定和行为的集体表现。而且同一组织或集团的人往往都具有某些相同的利益和偏好,这也就使他们的观点常常困于自我的立场而流于偏颇。我们是否能够避免错误呢?实际上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的…  相似文献   

1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条古训是说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包括各种各样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只不过所犯错误——非优秀因素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罢了。既然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无过之人,那么如何对待中小学优秀教师的非优秀因素也就成为中小学校领导用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日本的田川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就是:不能以一事之成败论英雄,对优秀教师的非优秀因素要善于“冷处理”。  相似文献   

14.
陈铮 《早期教育》2007,(2):25-25
孩子贪玩、好动、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不少家长选择了打。这虽然在短期内很奏效,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现代儿童教育观要求我们要有艺术地“打”孩子。  相似文献   

15.
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者采用的方法要灵活巧妙 ,否则事与愿违 ,达不到教育的预定目的。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忌”。一忌点名常言道 :“人要脸 ,树要皮。”教师在学生犯错误后切忌在课堂上“杀鸡儆猴”。因为这种方式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无疑是给学生宣读“判决书 ,”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 ,跟教师顶牛 ,教育的结果反倒把学生推向反面。其实学生犯错误并非都是有意的 ,多数是一时思想幼稚 ,分不清是非引起的 ,有的则是受人教唆所导致。所以 ,批评犯错误的学生要注意选…  相似文献   

16.
排队受罚     
一年级时,班上一些同学喜欢傻笑、上课讲话等。G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名字)让整个班的学生在黑板前排队,挨个儿打每个人。我很尴尬,也很生气,我所信赖的老师怎么会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们呢?处方现在在一些学区,教师打学生是违法的。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教师惩罚每一位学生,而不管有没有犯错误。另外,从“罪行”轻重的角度,我也可以质疑教师惩罚的用意,傻笑和上课讲话也不至于挨打。明智的教师宁可冒险放过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会惩罚无辜的学生。如果教师不能轻易地辨认出谁是“犯人”,最好就不要提及此事,或者只是严厉地警告一下。如果此类行…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有的资料解释为“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潘正奇同志在《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中认为上述解释不妥,将此句译成“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种解释有见地,但仍有不合文意之处。  相似文献   

18.
曾听到一位教育家在报告中说 :“学生犯错误是创新的表现” ,乍一听 ,觉得好笑又迷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不要说憎恶 ,至少也有些厌烦 ,哪还会想到是创新的表现?尔后仔细思考却觉得这话很深刻!我们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听话 ,喜欢的大多是文静、乖巧、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这样 ,岂不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吗?哪还会有创新而言?教育孩子 ,我们苦口婆心 ,不准这样那样 ,可偏又有人出现另一个样。“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知道不合师意 ,知道要遭老师批评 ,可偏要尝试 ,偏要别出心裁 ,这难道不是与众不…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曾说过,不犯错误的人是猪,犯错误不改的是死猪。谁没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犯了错误并不可怕,让我们教师多从这些错事、傻事中挖掘一点闪光之处,努力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充分认识、积极行动,对学生的成长不一定是坏事。  相似文献   

20.
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许多书刊都建议采用“冷处理”的教育方法,教师、家长也很信奉这一条,我在实践中觉得,“冷处理”也有弊端,有位家长对孩子采用“冷处理”,长期下来,孩子已有了无所谓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