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比利时彼爱尔实学校是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新学校”的一个典型模式。其教育目的是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具有性格健全、人格独立、能够创新和勇于负责的素质。为了实现教育目的 ,该校建设和谐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让环境陶冶人的品性 ;将保健、运动与劳动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新体育体系 ;将一般陶冶与专门化有机结合 ,构建一个新智育体系。总之 ,彼爱尔实的教育理念和举措具有创新精神 ,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创新和素质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之亮 《江苏教育》2007,(23):F0004-F0004
泰州市高港中学创建于1999年,是高港区新建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有特色的公办学校。学校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网络和创新、勤勉、生动、积极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在学生中开展“爱我港中,努力学习;爱我祖国,立志成才”的教育,教育学生不仅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在对我国已有教育哲学体系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构建了自己的新体系:学校在哪里——学校教育哲学研究;谁主沉浮——课堂教育哲学研究;教师是谁——教师教育哲学导论;人与机器——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爱的力量——家庭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有意倡导的教育氛围,往往是在有意识的设计、精心策划甚至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15,(2):81
用"爱"和"理解"为学校教育写魂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以下简称"74中")建于2003年,是一所现代花园式的市示范高中。目前学校有34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150名教师。74中作为河南省理解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将"理解、和谐、发展"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学校的理解教育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精神家园,它影响和陶冶着学生,提升和改变着老师,推动和改变着学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伊始,美国掀起新职业教育改革浪朝。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是其新一轮“新职业主义”运动的典型标志。新职业教育运动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在于重构中等教育,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新职业主义理念支配下,美国努力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型。一、目标模式美国新职业教育运动发轫于双重目标:提升学生的教育成就及发展;拓宽学生就业和职业前途。《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特别强调增长学校的质量与效能,批判传统的学术教学,旨在建构新型的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教学策略。其基本要旨如下:1…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目的在于打破原有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问题导向,鼓励学生用管理思维结合理论和实践,整合已知知识,提高探索未知的主动性激发知识迭代效应.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借鉴知识共创理论,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文科专业知识积累和人才能力精准提升的重要载体.通过建构"一核心、五体系、六平台"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快速迭代更新课程和实践体系,以适应新文科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8.
顺应时代,新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展新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新的内容、新的目标体系、新的课程框架和评价方式,以及创新的家校社共育机制,将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有机融合,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学生在不断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吸取经验、提升认识,从而养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崇尚劳动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核心是涉及到学生的就业与学校课程设置的结合问题,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教学与就业中.本文从管理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三个层面来进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思品课如何发掘每一个学生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充分发掘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  相似文献   

11.
王亚光 《教育艺术》2005,(11):13-14
推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构建教育创新的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教育创新的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那么,如何推进管理创新,打造品牌学校呢?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工科建设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及优势,以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根据建筑行业的产业导向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校企联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大学科师资团队、推行多导师制,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钱红雨 《江苏教育》2023,(17):26-29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要关注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配置的均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成长。从学校教育出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建设温暖的校园,让每个人都闪闪发光。学校应倾听并回应学生的心声,尊重每一个学生;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关爱每一个学生;构建有温度的评价体系,成全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创新与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它首先必须坚持内容的有效性原则;理想信念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创新与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陶冶情感的工作,因此,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还要注意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其他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是当前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固有的具体的经验。本文介绍了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6.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确定位,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管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心理测查与科研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指导及教育。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体育现行体系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育长远目标的制定、教材内容的设置及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而,结合高校体育的现行体系来阐释终身体育思想,并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构建适合于21世纪高校体育的新体系,将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导向、陶冶、创造、辐射、激励、娱乐和社会化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造一种氛围,以期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新课程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就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改强调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充分把握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时机,有计划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思想情感也得到陶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0.
《青海教育》2007,(9):94-94
美国基础教育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八大启示:①把“爱”作为核心教育理念;②学校和班级文化落在实处;③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的渗透;④鼓厉力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⑤注重课堂教学智慧与策略;⑥课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重平等、重过程、重体验;⑦教育资源极其丰富;⑧学校、家庭、社区完美结合。当然美国基础教育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