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所阐述的“激发、启迪、深化、引导”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效益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生成教育主题话题和范例,这是与以往同类教材的本质区别,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教材的生活化给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如何进一步立足于学校与学生实际,体现课程特点,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用教材教",我认为必须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1.删选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分析教材。针对学生的不同背景、班级的社会构成,教师在再次分析教材时必须拿捏  相似文献   

4.
陆文奇 《中国教师》2014,(23):40-4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才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  相似文献   

7.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理解,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第一人,是运用智慧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课程的基本资源,教师决定《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其课程资源也应该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的内容。如何更好地挖掘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下面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作一简述。一、紧扣教学目标。挖掘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动力。因此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挖掘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品德课如何把脉生活,感悟品德教育的真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调查——提升生活认知品德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其重要标志就是教材中选取了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但是学生对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怎样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一、丰富情感体验,准确定位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材,准确进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H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品德教学空洞说教的现象相当普遍:一种是简单的"告诉",教师照本宣科,进行单一的品德教学内容的传授;另一种是"政治化"的训导,把品德课上成"洗脑课"……其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品德教学中不了解儿童心理特征,教学内容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而是采用了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把教学作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使儿童在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中提升生活的品质。然而,审视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对自我表现、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这一道德主体的敏感。没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公民道德教育当然是品德课程中不容忽视的。儿童的生活更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一、在班级生活中渗透把品德课程教学与班级生活、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的公民道德意识。如教学《小学生活开始啦》《游戏欢乐多》时,课间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