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静态、动态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态与动态是英汉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一般认为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本文结合语言和翻译两方面,对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这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英汉对比理论和翻译实践表明,汉语具有动态性,英语具有静态性特征。汉语在动词的使用上灵活多变,具有动态优势;英语的静态特征则体现在名词、形容词等的使用方面。但这种动静差异在翻译中不能绝对化,尤其在汉诗英译时,要充分发挥汉语的动态优势,使其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卓 《华章》2014,(28)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语言的静态特征与汉语语言的动态特征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现。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英语句子倾向于多用名词,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由于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动词与名词使用频率不同是英汉句子动静态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作者从两种语言的语义特征、语法结构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中“名词优势于动词”现象及其对应的各种英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关于英、汉语静态与动态的差别,传统语法做过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释造成英汉语言动态与静态不平衡的原因,主要从语法隐喻和运动框架途径表达进行对比,旨在揭示英语静态表达法与汉语动态表达法的机制与动因,并浅谈其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9.
常虹 《考试周刊》2011,(39):96-97
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词、短语和句子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动词,使汉语呈现动态特征。英语动词有形态变化,除谓语动词外,其他动词则以名词等静态形式按其句法功能被置于句中相应位置,使英语呈现出静态特征。中国学生不了解这种语言特征差异,写出的英语句子往往是用英语词汇填充的汉语句子。文章拟从英汉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差异探讨大学英语句子写作。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就动静态而言,英语表现为静态特点,名词化现象较多,介词和形容词在使用上占优势;而汉语动态特点明显,句子中含有大量的动词、动词连用、动词重叠等现象。本文旨在探究英汉动静态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动静态意识,使其能写出符合英语用词特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小说英译的影响入手,着重考察著名女作家池莉《来来往往》英译中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使命和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当代小说英译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现状和需求变化,更好地做好煤炭工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国有煤炭企业人才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8个省的12个矿区企业、5所原煤炭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员现状与需求信息,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篇章回指中,英汉语篇在第三人称照应时有性别指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有性的区别,而汉语在口头上甚至有时在书面上都没有性的差别,而且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有性的区别;其二,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后者主要使用零照应和名词照应的手段,这可能是与英语重意合,而汉语重形合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头韵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能增强语言表现力。由于汉语中不存在头韵修辞格,因此头韵的翻译成了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实践充分利用汉语的多种语音修辞手法,可以再现英语头韵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包含精确数字却难以照字面直译的表达式。本文作者试以《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上一句常见成语的歧义翻译为例,深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修辞性数字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7.
逗号作为显化认知思维在语言中体现的标记符号,在两个语言世界的句法活跃程度有明显差别。英语逗号有严格的语法规用法则,而汉语逗号则在保留了部分语法功能的同时,继续沿用了汉语历史上语言情感划分的功能,因此英语逗号与汉语逗号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以历史考证与实例对比来看,汉语逗号与英语连接词存在本质的认知共性,翻译策略若对此多加考虑,可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轭式修辞法与汉语中的拈连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所以在搞英汉互译时有必要先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从两者的定义、表现形式,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两者之闻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者互译的方法,即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