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辩证法是统一的,根本不存在外在于唯物论的历史观,也没有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仅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性质,而且贯注着哲学批判的精神。在这部贯注人的感性活动理路的逻辑学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运用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历史方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哲学具有究根问底式的追寻精神、反思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人生关怀精神,使哲学能够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建构"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从而也推动着哲学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与哲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的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非科学性等局限,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建构新的哲学本体论范式即实践哲学的发祥地.马克思所建构的实践哲学,其逻辑底蕴是世俗立场,价值旨归是理性世界,人本精神是自我意识.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理念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技术哲学的视野观照之下,技术具有知识形态、过程形态与意志形态三重哲学面向。当此三重面向反照于高等教育的现实中时,便形成了应用技术本科的理论、现实与价值三重负载及其科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重逻辑指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本质上应该是科学教育技术化、职业教育层级化与本科教育专门化的产物;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遵循"学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思维训练逻辑、"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技术能力培育逻辑,以及"通识"与"训迪"相统一的技术伦理养成逻辑。  相似文献   

6.
塞拉斯把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常识的"映像和"科学的"映像。他认为,前者是关于人类自己的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未受批判的、朴素的人类世界观,它定义了已有的哲学反思的一个端点;后者是一种经过反思、批判和逻辑加工形成的框架,是用假定感觉不到的客体和事件来说明能感觉到的客体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哲学研究的目标正是向着把这两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映像统一起来的方向发展的。这种观点促进了对整个哲学史的批判与反思,为科学实在论的辩护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意义。但是,他把人类概念思维的社会的、伦理的和价值的维度留给常识映像,把认知与说明维度留给科学映像的做法,有可能会加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分离;他对理论实体的本体论地位的论证方式有可能陷入"理论家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面临一个"技术转向"问题,技术正在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技术批判是技术哲学的根本任务.技术的批判离不开批判的技术即哲学的操作.通过哲学批判,人类才可能重建自我,使其本质得以统一,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是能动性主导受动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向度,不断改变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即人类自由解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的逻辑,据此可在严密系统中理解其余一切原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伴随现象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批判教育学等思潮的兴起,教师教育的哲学之思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场域。教师进行哲学之思,成为有"思"的教育者,是教师理论建构和实践运思的逻辑起点,更是教师哲学价值思辨和哲学素养的必然诉求。文章从教师哲学理论之省思、哲学价值之辨思、哲学实践之运思、哲学素养之探思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阐释了教师哲学是教师对其职业进行探索与反省所凝练出来的一种爱与奉献、批判与传承的精神存在,最终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哲学是置根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真精神与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相对接,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构建起来的中国化的实践哲学。所以,实践观是毛泽东哲学的基点与核心。毛泽东的实践观,从理论形成上说,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中国化;就其理论内涵说,是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其理论功能来说,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并且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素质及肩负使命的艰巨性,格外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哲学思想中的严密逻辑性在于哲学意识形式中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是高度一致的。这种高度一致是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致,是由哲学的精神使命、文化使命所决定的。哲学之所以能不断地推进逻辑的缜密性,原因来自主客观世界规律的相互作用,哲学能用逻辑的方式反映和陈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在于思维的逻辑法则是贯通思维规律和客观世界规律的精神中介。  相似文献   

15.
主观世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但关于这一范畴的哲学界定并不明确。主观世界集中体现为人脑的功能运转,它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意识、动物的原意识、主观主义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分。从性质上看,主观世界具有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整体性与流动性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差异教学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三点:"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及"开展有差异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一种教学资源;确定因人而异的、有差异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是当代教育目的观的应有追求;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是人的适应性发展与超越性发展的统一;在实现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参与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本体意义的二重性透露出庄子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矛盾——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矛盾。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人类自身的超越本性与人类当下的生存问题表明:在哲学上实现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可能性选择是建构生存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星云假说”完成了宇宙学的第二次革命,打破了牛顿的机械论神学宇宙现,为其“批判哲学”奠立科学基石,其前批判时期和批判哲学时期的科学哲学成就构成黑格尔辩证发展逻辑和辩证理性认知真理模式的思想源头。在我国,辩证理性长期缺位,以经验实践为基点的认识二阶段论实未摆脱经验知性的羁绊。在信息综合化时代,应把信息智能综合化实践贯彻于认识真理的全过程,恢复马克思关于辩证理性是“思维多样性的具体统一”的重要方法论.使之成为各项科学决策把握真理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教师创造性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教师创造性能力缺失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当前对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五个统一"入手:转变教育观念与增强教师主体意识的统一;培养创造性教育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统一;营造创造性环境与培养教师内在创造性品质的统一;发展个性与培养团队精神的统一;开发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