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但由于中学语文教材把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所以长期影响人们的视听,特别是对大学古代汉语课的教学造成相当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确切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初学者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征,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然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当中,三者却往往被混为一谈,而且与目前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和工具书出现分歧,从而给中学古文教学带来诸多疑惑。  相似文献   

3.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4.
陈玉香 《现代语文》2007,(1):100-101,92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古今字、通假字之间在事实上也的确有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清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6.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7.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8.
陈燕 《考试周刊》2013,(5):24-25
古汉语中的通用字包括通假字、古今字、異体字。但由于通用类术语的使用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有可能导致这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字现象出现混乱,特别是在我们通行的几本古代汉语教材中。因此,本文就把王力版与郭锡良版《郑伯克段于鄢》释文进行了对比,从而对文字通用类术语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汉字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由于社会书写需要和文人刻意追求等诸多因素,汉字中出现了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等变异现象,给后人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代作品带来了很大不便。特别是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的界限和区别诸问题,人们至今仍各执一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异同进行  相似文献   

13.
读了彭龙驹同志《中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分类》(《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9期)后,感到他虽然对通假字作了较详尽的划分,但却把古今字和通假字混在一起,混称古今通假,抹杀了古今字同通假字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古今字。这是不合汉字发展的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实际上,他自己也是很矛盾的,既说“古今通假,即甲乙两字一为古、一为今,从而造成通假”,又说“其实,这是字形的演变而造成的,严格说来,这不应算是通假。但在今天看来,毕竟成了两个不同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而“成了两个不同的字”,正好说明它是古今字,而不应该是通假字。所以,我赞成他的“严格说”,不赞成他的“矛盾说”。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的练习中,有些专科学生常把《石钟山记》的“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一句中的“莫”当作“暮”的通假字,把《墨子·备穴》的“以须炉火之然也”一句中的“然”当作“燃”的通假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要避免这种错误,关键之处,在于使学生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也是大专古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做法是:一、弄清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摸底测验、练习等方式,分析出学生将古今字与通假字混淆的原因有二:其一,中学语文没有引入古今字…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含义、功能也不同。但是在当前的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中,这三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尚未获得一致的看法。在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在叙述时最好用“通”这个术语表示通假字,用“同”这个术语表示异体字,用“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  相似文献   

16.
漫谈通假字     
丛利红 《考试周刊》2011,(69):23-23
文言文里有很多文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字"。用字通假与写别字不同。通假字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提笔忘字,又没有统一的字典可供查找,就用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来代替本字,是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文言文里还有两种文字现象: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通假字"这一古汉语现象,或多或少,会占一定比例。然而在课下注释中对"通假字"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同",一说,"通",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碰到通假字和古今字这两种语言现象。比如,“旦回不可不蚤自来自谢项工”,“蚤”通“早”(《鸿门宴》)。“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许多同学对这两种语言现象无法正确区别,常常似是而非,张冠李戴。那么,通假字与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区别呢?通假字又称通借字,是在语言运用时一种临时性的同音借用或同音替代的现象。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本不相同,只是因为字音相同或相近,一个字被借用为另一个字,这就是通假字。如上例中,“蚤”本义为跳蚤,而“早”…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