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馆开发利用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档案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是新形势下档案馆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几年来,绍兴县档案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创档案馆开发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与归宿,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各方面建设是实现档案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直接的手段.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锐意创新,强化"窗口"意识,在提升服务质量上采取了很多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仅以朝阳区档案馆2004年度档案利用情况统计结果,试分析当前利用工作的若干特点与趋势,以供各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王振威 《北京档案》2005,(10):26-27
档案馆是社会各界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在为机关工作查考、宣传教育、编史修志和解决公民个人如招工、知青、婚姻、退休、职称等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利用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专业职能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档案资料收集的不是很齐全完整,利用者满怀希望到档案馆查阅档案,也不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能否妥善处理好档案利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切身利益、档案馆的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如何处理好利用工作中遇到的个别情形,成为档案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保障公民行使档案利用这一基本权利,是档案馆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档案馆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为了保障公民档案利用权的实现,一是要培养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观念,二是要培训公民利用档案的技能,三是要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开展服务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平谷区档案馆为例,就区级档案馆利用工作中存在跨区档案馆之间同类档案利用制度不统一、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利用不同步以及跨部门之间档案利用不共享等问题,提出制订统一的档案利用制度、推动基础档案室档案数字化进程、构建档案利用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档案治理不仅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参与,而且需要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在研究档案治理的体系建构和制度保障的过程中,以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实现为切入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民利用档案权利为切入点,结合档案工作自身的保密性,剖析档案治理中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实现的路径,进而明确档案治理视域下法律规制的价值导向与逻辑起点,为推动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服务工作不断贴近社会、贴近民众生活,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利用者进入档案馆,并成为中国档案利用的主要群体,其对档案的利用甚至超过了机关、组织等对档案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档案馆要履行公布开放档案的义务,保障利用者利用档案的权利,必须要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利用者心理。利用者到档案馆查档案总是希望查找利用的档案资料多,查找检索速度要快、服务质量要好。我们要积极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为利用者尽可能多地查到所需档案资料。档案馆保管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利用。档案馆的社会化作用和价值,也只有通过查档利用才能够得到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利用、宣传等工作的深入展开,社会各界对民国档案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民国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现在除了个人到档案馆查档利用在继续,更增加了以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档案机构为丰富、扩大馆藏为目的,要求对某方面特定内容的档案进行系列性查阅利用的情况,档案馆在为这些利用服务的同时,便形成了相应的民国档案专题目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专题目录还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依法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部门积极开发国家档案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依法做好档案利用工作,档案工作者才能承担起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利用者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档案利用权利。以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人数为例,2000年为3495人次,2003年已经上升到5903人次截至2003年11月底,平均年增长率为19.2%,公民个人利用占其中的85.26%。伴随着利用人数的增长,依法搞好利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案利用的法律规定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档案利…  相似文献   

11.
公共档案馆不仅是一种机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要保障社会成员获取档案信息的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权利与获取信息的自由,从而达到从档案信息利用的角度维护社会的公正,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信息分配、实现社会信息保障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史学研究者是我国档案馆主要用户之一,了解他们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是档案馆开展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我国十余所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档案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史学研究者档案信息利用的途径、档案信息利用偏好、利用档案信息的主要障碍、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期望等,指出我国档案馆应根据史学研究者档案信息利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是档案馆在服务领域的质的转变,由主要为内部对象暇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由档案信息公有性所决定的。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馆联系社会的窗口,是衡量档案馆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在整个档案馆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档案馆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档案利用服务”。本文试以档案微信公众号为例,就优化、简化档案利用服务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2020年新修订《档案法》和2016年修正版《档案法》中"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内容的变化之处,主要体现在档案开放期限、范围、机构、渠道、办法、形式、要求、权责等方面.新修订《档案法》实施后各级档案馆面临着审核开放工作量激增、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缓慢、档案馆文化宣教功能亟须拓展、档案馆利用服务能力难以及时有效满足各方面需求、档案资源研究开发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及档案馆面临被诉危机等问题和挑战.为此,需要有关部门尽快推进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创新探索、加强档案开放利用服务规章制度建设和馆藏档案资源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谈档案利用外部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利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种社会主体的特殊需求,以社会为大背景。档案的利用依托于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在档案馆之内,先进的硬件服务设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构成了档案利用的内部环境:而在档案馆之外,构建档案利用的外部环境同样是档案部门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档案法》明确赋予了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并设置了“投诉”这一救济途径,这是新《档案法》在公民权利保障方面的重要进步.但新《档案法》对“投诉”这一救济途径的具体内容未有明确规定;对司法实践中,不同法院对综合档案馆是否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有不同的理解和判决这一现实未有回应.从法理上分析,在档案开放利用中,综合档案馆属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所实施的档案开放利用行为属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行为,而且公民利用档案权利与公民获取政府信息权利均属公民信息获取权的范畴,因此,可参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民获取政府信息权利救济制度的设计来构建公民利用档案权利救济制度,具体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大类,其中行政救济包括投诉及行政复议.  相似文献   

18.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9.
《档案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档案利用权,为档案利用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档案利用法律关系中,档案馆的性质影响到档案利用权的性质确定。在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中,档案馆可以认定为公法人,具有行政法上公物的法律性质;档案利用者可以分为公共组织的单位和作为私主体的单位与个人,前者的档案利用权属于作为公务利用,而后者的档案利用权具有主观公权利属性。当档案利用主体认为其利用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复议和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通过加强馆藏档案建设、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和服务形式、拓展档案服务范围等多种方式亲近民众,表现出明显的"亲民"趋向.然而,要实现档案馆的"亲民"目标还任重道远,尚需档案工作者不断加强民生档案的收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社会档案意识,进一步增进档案馆的亲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