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课程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合作不仅是"生生合作",还应该包括"师生合作"。师生合作方式的出现,是新型师生关系、新型教学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反思等多种因素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前的"师生合作备课",学习中的"师生合作上课",学习后的"师生合作评价和反思"等策略,从而实现"师生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制定,应当采用师生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师生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师生合作共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合作教学,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制定,应当采用师生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强师生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师生合作共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合作教学,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农科高校合作学习模式由教师提出主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师生群体讨论和师生总结评价四个阶段构成,可以采用生生互动合作、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等形式。农科高校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要使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协作。  相似文献   

5.
严代刚 《考试周刊》2013,(25):144-144
本文从师生合作的必要性和现代教学手段下的师生合作谈谈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意义,提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对师生合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中生生合作学习,能让学生获得合作的诸多益处,师生合作,亦有师生共赢的意义。那么如何开展师生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7.
合作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之间的合作 ,把师生教与学的“各自为是”转变为教与学的“真诚合作” ,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交互作用而达到教学相长。合作教学应遵循平处原理、情感原理、民主开发原理、反馈原理。  相似文献   

8.
2002年9月 ,我校承担“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地区教育研究 ,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创设合作化环境 ,培养探究型师生》之后 ,在初中年级开设了探究型课程 ,注重师生在合作中探究。我们认为 :要成功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离不开师生合作化的教育环境。因此 ,我们在师生合作、学生合作、教师合作、集体合作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一、更新观念 ,提高师生合作能力在探究型课程中 ,教师是以指导者、建议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 ,探究型课程开设的前提就是师生观念…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的合作系统,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两大因素。需要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基点,信任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前提,平衡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键,共赢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目标。师生通过以需要为基点、以信任为前提、以平衡为关键的协商性共生合作,实现师生自我成长的共赢目标。建构学校教育师生协商性共生合作平衡机制模型,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展开师生合作教学模块的开展是必要的,这有赖于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效的师生合作策略,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合作.  相似文献   

11.
辨析"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对深化教育理论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优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能有效塑造人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梳理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职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同时,职业教育在促进生产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并列,重合,交叉,包含"四种关联,也存在教育实施的主体与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条件、评价等六方面差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厘清与"职业教育"区别的基础上,通过重塑劳动与职业价值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确立多方联动的劳动育人机制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高等教育既是国家教育体系框架中的关键节点,又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载体。高等教育学"捉摸不定"凸显出"硬实""软性""柔情"的层级序列。高等教育学的"硬实"彰显于学科的嬗变历程与逻辑进路,源于学科地位、研究成果、研究队伍与学术精英等结构谱系。高等教育学的"软性"显露了弱化危机,涉及学科逻辑紊乱、解码能力内隐、发展潜力匮乏,外显在主体自我迷失和学科功能异化上,内涵式发展可谓举步维艰。高等教育学的"柔情"始终以"人"为核心进行教育向度的意义生成,促成学科想象力,继而凸显文化情怀和学科魅力。高等教育学的迷惘体现于无坚实的学科"根基",用物性逻辑代替学科逻辑,出现了价值回溯和实践流弊的倾向。高等教育学要正视其研究领域的"多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弥合动态嵌套的层级序列系统,在高等教育的价值证成和通达路径过程中实现学科重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教育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以人为本”是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教育以人为本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成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有偿家教”的经济学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家教”市场是通过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并受教育资源稀缺、传统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发形成的。“有偿家教”问题的治本之法是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政治,治标之法是改革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20.
反思教育与时间的关系是教育哲学最核心的任务。现代教育哲学深受知识论哲学的影响,而知识论哲学与“浮士德时间”哲学之间具有天然而密切的关系。“浮士德时间”哲学对时间理解的线性,易控性和可计量性为知识教育哲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知识论教育哲学则相应获得“浮士德时间”哲学的一切品质。现代教育如果不能在时间哲学上超越“浮士德时间”,就不能超越知识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