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中很多词和句子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要理解这些词或句子的使用情景和语义,就必须先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入手。日语中"はい"一词的频繁使用,与日本人喜爱肯定表达而尽量回避否定表达有关,而这一现象正反映了日本人的"不安感"与"和"意识。本文拟从"はい"一词的用法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及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学即人学,《诗经》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史",更是其"心灵史"。以《诗经》中"哀"、"忧"等字作为切入点,以保罗.蒂利希的"焦虑论"作为理论工具,反观《诗经》文本,与先民生活多有契合。只要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的非存在时都会产生焦虑感,故以此作为理论来阐释先民"焦虑"的生命意识。在《诗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之困顿、意义之虚无的感慨以及对道德的忧虑。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青年时代就经常谈论"善病忧生"的话题,这种关切随着涉世日深、病痛坐实而放大,成为其"闲适"思想不可小觑的原因。所谓善病,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对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切,感受病痛并在此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感性个体自发的情绪或者意识。忧生与善病同质,常常表现为忧老也即对年华老去的敏感和惊恐,是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迫切实现个体价值的心理体现。  相似文献   

4.
于海英 《文教资料》2010,(23):90-92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他忧时伤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受命出使考察日本教育,回国后在军事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卓识的教育思想,对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材的"一纲多本"在本轮课程改革中已实行7年,其多样化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教材贯彻了新课改理念,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忧的是不少教材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日本人有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特别遵守社会秩序,禁忌多,自我约束意识强大等很多看起来非常适合文明社会的所谓高素质人群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经济发达还有受西方先进文明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本身血液里所流淌的"名誉"与"耻感文化"。本文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名誉"与鲁思.本尼迪克所命名的"耻感文化"的"知耻"心理中寻找当今日本人严谨的行为约束力与严守社会秩序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流行的"不表扬文化"是由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这一文化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日本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激烈的竞争意识所导致的一种隐忍思维。"不表扬文化"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流行,由于当众受表扬会使自己被孤立,日本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被表扬,尽量避免引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不表扬"和日本人的谦虚文化、团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使得日本人的性格中普遍具有一种被动的倾向,即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极力避免与众不同,这也是日本人被称为"最缺少朋友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单澄 《文教资料》2014,(35):195-196
授受动词是日语中一项重要的语法项目。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学习掌握授受动词存在一定困难。这一语言现象背后包含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理解授受动词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内外意识在日语很多语言表达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对授受动词中体现的内外意识进行考察,利用"ウチ人称"、"ソト人称"对授受动词对人称的限制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常常出现"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景象,少部分优等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指点江山",而潜能生甚至部分中等生"两眼无光"、"黯然神伤",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难以有效实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互动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与接受。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提高课堂互...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所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和国际部的北京育才学校,有着独特的十二年学制优势,可以进行基础教育阶段整体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为发挥"育才教育"品牌作用,我们统一了全校共同的价值观,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师科学幸福工作",明确了"忧天下、启心智、扬优长"的学生培养目标,形成了清晰的育人思路,在管理、德育及学科课程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4.
晋生 《成才之路》2011,(8):99-I0016
时下教育有"三忧",老百姓议论,代表委员研讨,共同探寻着解忧的妙方良策。 "一忧"——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家长为之焦虑。于是乎,不问孩子是否愿意,带着他们参加各种"学习班",把孩子搞得筋疲力尽。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通过挖掘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铸就当代高职生的道德责任精神:墨子思想中忧己、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及社会使命感,弘扬时代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和"公民意识"。在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仍应重视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研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稳定、教学时间长、重视本国史和科技文化史的学习、注重历史教育同国情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借鉴之所长。本文在历史教育研究和国情教育的教学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把"岁月的记号"叫做"撒比",翻译成中文是"锈"的意思。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锈"的概念,是试图把时间作为艺术材料来处理。而这种概念并不是日本人的发现,而是人类共同的体验。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张力和侵蚀,总要在我们的空间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激发了我们这样或者那样的联想和怀念,这就是时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20.
赵辉 《考试周刊》2009,(9):32-33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寂寞与思念成为主调。本文通过对清照代表词作的分析,在赏析其清婉余味的同时,察其悲,担其忧,解析其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及女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