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娱乐体育的兴起及其概念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五天工作制的逐步推行,如何善度余暇,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娱乐体育”一词也日益广泛地被应用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娱乐体育兴起的背景,娱乐体育的兴起,娱乐体育概念的确立以及从娱乐体育兴起所得到的启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体育游戏具有游戏和体育的基本属性;它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经历了本能性体育游戏、文化性体育游戏、专门化体育游戏三个阶段;人类文化的交流和积累,人类教育和宗教活动,体育运动的发展,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加促进了体育游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引用社会学理论,从体育的功能出发对余暇体育进行分类,同时阐述不同类型的余暇体育的作用和意义,以求能够为人们合理选择余暇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提供一些咨询依据。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相融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关注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体育将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进入城市居民生活领域。从最简单的健身运动发展到休闲娱乐,从休闲娱乐又进一步发展到体育旅游,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一种时尚。本文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并从体育对城市居民余暇生活、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来阐述城市体育与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体育旅游是城市体育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能缓解工作、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能丰富居民的余暇生活,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余暇运动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带来被称为“余暇”的社会问题。余暇的典型形式之一是身体娱乐(PhysicalRecreation),本文称为“余暇运动”,它区别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身体运动(PhysicalEducation),亦区別于追求锦标的高级竞技(Top Level Sport)和具有强身祛病为目的的身体锻炼(Physical Training)。余暇运动是继18世纪英国“乡村运动”和以后西欧的“户外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是运动者自愿参加的、非功利性而有意义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Games)形式。本文在追溯余暇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历史背景下,阐述了余暇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新的身体运动观——“运动目的论”。区别于运动手段论,运动目的论强调余暇运动对人的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它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而这一切又是人们体会运动中的真正快乐,从而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运动中的快乐呢?这是余暇运动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于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运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的游戏论。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余暇运动本质上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趋向,所以说,它对于理想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暇体育与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分析论证了余暇体育与余暇时间、余暇体育与生活质量、余暇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指出体育是当前人们余暇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选择 ;开展余暇体育 ,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 ,加快余暇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引入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说、美学基本理论对体育属性、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具有"崇高"美学特征的身体运动的总称。身体运动是体育的表现形式和必要手段,"崇高"美学特征是体育与其它身体运动相区分的本质特征。体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作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满足人们的生存和享乐需要,还能够作为发展资料满足人们发展需要。对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身体活动和身体运动的区别、体育属性和体育功能的关系、体育美学特征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整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拖延理论等相关理论,考察自我效能感、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综合影响,并且检验特质拖延的中介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拖延行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495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具备了中低度的特质拖延和中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但余暇体育的参与现状却令人堪忧;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正向影响显著,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负向影响显著,而且,二者对锻炼频率的正向(或负向)影响皆最为密切;分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特质拖延在自我效能感影响女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的21.05%.结论: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拖延倾向可能是促进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可为培养女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理念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品牌,中国武术的内在价值需要被世界更多地认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行了讨论,在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原倡议的基础上,探讨其与人类发展理论的关系。研究认为:透过中国武术近现代一步步被体育化的遭遇史,可以发现,武术具有体育的功能,但本质上不完全是体育;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中国式的技击文化;当我们用历史的、逻辑的眼光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反观完整的中国武术的时候,它全面的健身养生、技击防身和娱乐文化等人文价值恰与人类发展理论对“健康长寿的生活”“个人自尊和人权”“知识和体面的生活”以及“选择的机会或自由”等的不懈追求紧密契合。挖掘和探究“人类发展”理论与中国武术二者的深层相通和契合之处可以帮助实现对“人类发展”理论和中华武术认识的提高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提到“体育的起源”这个问题时,除去诸如起源于“娱乐”、“宗教”或“战争”等等之类的说法外,现在大多数的说法是“体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说法我以为尚欠准确。劳动既然创造了人类本身,那就本质而言,有关人类社会的一切必然都产生于劳动,但是,却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体育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犹如说长江发源于土地上一样,未免失之笼统,如要说得准确一点则应是:体育起源于劳动及生活技能的传授。体育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高校女生余暇体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江苏普通高校大学女生余暇体育活动进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对余暇体育的态度不够积极,余暇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不足;健美操项目在高校女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多数女生喜欢选择这个项目;女生在进行余暇体育活动时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活动场地以免费运动场馆为主;学习负担重,缺少运动场地和器材是影响女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部省每五年对全日本体育设施的设置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日本文部省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并与前几次进行比较.从而管窥日本体育的发展动向.通过对日本体育设施变化的宏观分析和学校、公共、民间体育设施的变化得出结论:目前日本体育运动的重点除竞技运动外,也已从学校体育的单一重点向大众体育转移.随着日本社会的老龄化,以健身、娱乐、社交为目的的余暇体育.终生体育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①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就是人口的生产。要使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正常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两种生产  相似文献   

14.
有研究表明,人的需求层次是按"生存-发展-享受"的次序递进的。当下,人类体育需求也在由"生存体育"到“发展体育”,再向“享受体育”过渡。生存体育是高耗低效,以强身、夺标、获利为目的的体育方式;发展体育是低耗高效,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方式;享受体育是以促进人“身、心、灵”愉悦和升华为目的的体育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将促进国内各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步、人类健康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论述了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认为终身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最有效的办法,这一新的体育思想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在上述的研究的基础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人们终身体育的关键,而经常化、组织化、娱乐与健身一体化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闲暇时间与健康体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工作时间不断缩短和弹性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自由选择的安排闲暇时间,如何更加充分的享受闲暇时间,如何在闲暇时间进行对自己、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休闲娱乐活动等,对于消费形态正在由“经济型”走上“时间型”发展道路、迈进“闲暇时间社会”门槛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要求个人高度重视、社会迫切解决的大课题。在借鉴国外资料、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活时间结构与时间型消费、闲暇时间增多与健康体育发展、休闲娱乐中的健康体育三个大的方面,初步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体育的本质、社会体育的概念及与其它体育的比较分析等路径,揭示社会体育的本质,得出体育的根本性,主体的全民性,范围的普遍性,时间的余暇性和选择的自主性是社会体育的本质,旨在为人们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本质,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体育观.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表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一种融合态势 ,大学生余暇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又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大学生余暇体育反映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程度 ,对于构建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体育人口划分标准,皖江城市带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8%,偶然体育人口占14.6%,非体育人口占65.2%;不同类型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善度余暇时问的一种方式;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时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类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考察体育运动,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们的眼光逐渐从人体之外的自然界(劳动对象)转向人体自身(体育对象),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开始把观赏体育竞技作为一种获得愉快享受的方式,开始用艺术或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人类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学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