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建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新层级,在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判继承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家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思想,在唯物史观基点上重新构造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使之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上升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对这一方法的深入认识,有必要从文本入手对马克思构造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点、理论实质以及科学依据三个层面做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成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见诸报刊的诸多论述中,马克思的“五形态”社会发展理论受到了异议和非难,有人甚至干脆否认马克思有过“五形态”的社会发展理论。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和看待“五形态”理论?应当如何理解“五形态”和马克思的其它社会形态划分法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4.
李政涛 《中学教育》2009,(5):3-9,34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自身方法论的形成、反思和重建中进行的。其特征在于:一是改革主体的方法论自觉日渐凸显;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单位逐渐重心下移至“学校”;三是教育学立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逐步确立;四是在思维方式的多次转型中形成了“理论-实践思维”;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式走向内生交叉式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化模式》一书奠定了本尼迪克特在人类学界的地位,《菊花与刀》则是本尼迪克特运用她的“文化模式”理论研究异己文化的成功例证。对这两部著作进行内在向度和外在向度的深刻解读,探求作者的研究视角、方法与理论框架对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总体上以少数民族/族群文化为资源基础,在总体结构形态上,从外部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我国先发展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是源自于前现代文化和返璞归真的文化消费心理双重推拉作用形成的.内部结构形态分类,大致与西南民族走廊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性,可以作为西南民族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分类基础,是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基本结构形态框架.不能以行政区划和民族/族群进行简单替代,而要考虑民族文化产业布局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禀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传统和学术路径,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当生产者社会淡出,消费者社会突显,消费文化或消费社会学的视角逐渐被接受为一种新的分析和研究范式。伴随着重返生产和生活的消费话语回归,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十分突出重要的学说,在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理解和对“异化”概念的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本文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早期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学说的前后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异化理论的目的、作用及其根本内容上的不同;(2)提出异化理论的方法论上的不同;(3)异化论所赖以提出的理论基础不同;(4)对异化劳动的根源阐述不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状况发生了纵深转型.作为一种创造人自身及其历史存在的对象化实践,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机理既关切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介入,更牵涉精神性与商业性、自由性与异化性、文化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复杂缠绕.马克思人学论述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与辩证方法,则为科学思考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以及合理引导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管理的化模式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而明显有别于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和主观模式等其它模式。它建立在“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从“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组织化相互作用的函数”这一行为动力模型出发,认为学校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扁平式例“工”字型结构,领导管理学校的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培育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化,诱发全体师生员工的自组织行为。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远未进入所谓的"消费时代"、"消费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文化经济阶段.在当前,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纯粹的"文化",纯粹的"消费".经济、生产仍然是第一性的.现在已成为全社会"关键词"的"消费文化"本质上仍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消费形式.在全球化"消费文化"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殖民化陷阱,这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3.
A twofold synopsis is presented on human developmental anatomy prior to birth. The first portion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conceptual perspective and the second part on factual understanding. Section 1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wide assortment of somatic changes manifested in the prenatal segment of human ontogeny; it illustrates alterations occurring in number, kind,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of body components. Section 2 presents a chronological panorama of human anatomical modifications during prenatal life; it traces somatic changes from "zygote to embryo", from "embryo to fetus", and during "the fetal period".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讲话》为依据的“当代文学”确立其全国性支配地位的过程,不仅是国/共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合法性表述。除却冷战格局造就的阶级话语的重要性外,民族主义话语也在“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话》建构了一种以“政治社会”为主体、将90%的“人民大众”整合于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想和文化动员机制,从而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市民(国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一国家构想。“当代文学”在创建这种“政治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使自己超越了作为“国民文学”的“五四”新文艺传统。论文首先通过对三个历史文本的分析描述了“当代文学”生成的轨迹,进而通过对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国家主体的不同构想,讨论有关知识分子(作家)的功能,及文学赖以传输的文化生产机制之间的差别,从而具体剖析“当代文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本正成为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个新的资本理论研究范式。学界对文化资本尚存争议,在不同的分析思路下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在概述文化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简要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文化资本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资本"的"资本"属性、文化资本概念的界定、"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以及主体与"场域"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争议热点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17.
试析武汉市民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和文化范畴使用“市民”的概念,常常是指一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市民”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市民”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决定了“市民文化”的复杂性。武汉市民文化品格的生成及生存,既有中国市民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又有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大、小环境下生存的武汉市民具有开放多元、重义守信、精明强干、勇武泼辣、世俗功利、涣散守中等主要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道德精神要义。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儒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和社会理想图式等丰富思想资源,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遭遇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即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从主体角度看,文化保护与传承就是维护民族自己的传统并实现为当代的生产和运用于生活,因而文化传承的根本就在现实的实践中延续传统,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当如此.“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本质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而不是实证主义所追逐的“原汁原味”的静态保护.侗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不过是其传统文化的当代再生产,这是正确理解侗族文化归入“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有之,根据西方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分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国外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演变。这种变化既是学校文化理论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