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女子世界》是晚清革命派所创办的以女子为读者对象的极具影响力的刊物,女子教育方面的思想可概括为:"兴女学",对女子进行德智体教育;"倡女权",对女子进行男女平权教育;"反缠足",对女子进行身体解放教育;"铸新魂",对女子进行革命教育。该杂志所倡导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对于女子增进智识、恢复权利、身体解放和承担民族国家责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之中。有些已经得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现在欧洲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导致了一场反对卢梭妇女观的由自由主义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捍卫卢梭女子观的思潮。虽然对卢梭的女子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把一直被忽略的女性教育给提出来了,肯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进步,在争取寻求妇女获得解放的今天,对看待女性和教育女子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教育几乎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这并不等于放弃对女子施教.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女教",原因在于女教的成功与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休戚相关.当然,男子与女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迥然不同,因此女子不需要读书做官,只要做社会所认可的孝女、贤妻、良母、贞妇就行了.此外,受教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女子教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上以导下,内以表外;父子兄弟陈述;观感而效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熊贤君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女子教育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道德、不人道;新文化运动后,伴随着“女子解放”、“男女平权”、“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口号深入人心,女子教育却出现了另一种偏颇,将...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高峰,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袁枚所推动。袁枚,又称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乾嘉三大家之一的他,除了在政治、文艺方面的贡献外,不受世俗眼光的限制,坚持"有教无类",使很多女弟子和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形成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文化的高峰。以随园老人开展的女教为例,探索这一时期江南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对其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兴起,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呈现时间早、规模齐、影响广等特点。女子教育的兴起极大地唤起了贵州女性的独立意识,为女性的精神解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早期在湖南从事教育工作时,积极参与女子教育,主张"妇女解放",宣扬"效忠祖国",坚信"女儿智力何曾弱",提出"强迫入学",并指出应"注意其特性"开展教学,有着比较丰富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他曾在梨江高小设立女子班,担任周氏女塾教员,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湖南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吕碧城是近代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20岁冲破封建羁绊,步入女子教育的第一个人 生驿站.她站在时代高端,自觉融入当时教育文化环境,从教育立国、女性解放、自立奋斗 、倡办女学、教育方略、教育实践等方面,立体化地探索女子教育,形成有核心价值的女子教育观,创造出不凡的教育成就,被誉为"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秋瑾在短暂的一生中,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将争取男女教育平权,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和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她痛陈妇女所遭受的种种束缚,提出了“自立”、“学艺”、“合群”的教育主张;她重视报纸和演说对妇女政治启蒙教育的效应;她积极鼓励女子留学,并把留学与反帝爱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还热心倡导女子体育。秋瑾是近代对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11.
张丹  郭强 《文教资料》2008,(14):90-92
秋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女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毕生关注女子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广大妇女"自立""自活"、从而争取男女平权、促使自身获得解放的关键.秋瑾在其革命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女子教育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灼灼生辉.  相似文献   

12.
在民国初期,设立女子职业学校被视为谋女子自立和经济独立、获得最终解放的前提条件.作为当时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教育形式,女子职业学校虽然存在着数量过少、质量低下、所设科目过于狭窄等问题,但却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唤醒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沉寂面,妇女们在批判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同时,开始为自身解放呐喊。当时社会上进步的人士普遍认为“教育上的平衡为一切平衡的渊源”,把女子教育平衡作为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方法,提出了改革女子教育宗旨,大不开女禁和男女同校等教育平等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 ,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解放 ,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永馨 《考试周刊》2009,(1):179-180
日本的女子教育,特别是高等女子教育与我国相比,起步较早;由于日本政府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在立法、女子学校的发展方向方面,还是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且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对日本高等女子教育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促进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向我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提出女子应受到公平良好的教育,对女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别于男子、适合女子自身特点的,有利于女子各方面素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卢梭的女子观和女子教育观无疑对当今世界的女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