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英  黄娟 《当代传播》2021,(2):106-108
大数据、云计算、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及文化全方位进步,促使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全息化智能时代。广告也因智能时代发生了变化,伴随于此,广告生态环境及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用户个人隐私不安全,虚假广告、色情低俗广告、直接功利广告盛行,行业自律更加弱化等问题,因而需要通过组建广告联盟实现理性广告自律等措施建构新的广告生态。  相似文献   

2.
广告教育:变革期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由厦门大学创办大陆第一个广告专业开始,广告教育至今已走过26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08年,国内已经有323所大专院校设立了广告专业。要把握广告专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两条主线的共同作用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行业需求的推动(即外部环境),另外一条主线是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与内在规律约束(即内部属性)。通过梳理广告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内广告教育可以分为开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和稳固期四个阶段。随着广告行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国内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广告专业教育也面临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广告产业和广告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思维颠覆和蜕变的时代。传统的Advertising受到严峻的挑战,"big data+big idea"的数字营销趋势使大规模投放广告时代转变为精准投放时代。面对媒体权力下移、分众化越来越明显的现实,广告也从自我独白转向与消费者的情感对话,越来越强调与生活者的互动。以大众传播和市场营销为核心的广告传播理论体系正受到数字化营销的冲击。左走或者右走,广告已走入末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广告监管方式和手段都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监管主体配合失调、监管对象不明确和存在制度或法规缺口等原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我国广告监管出现乏力之势,通过补充完善现行《广告法》、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审查团制度、促进行业自律等途径,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化媒体广告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谢伟 《今传媒》2011,(9):96-97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和媒介融合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我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实现从被动、单向的方式向主动、交互的选择方式的改变。同时,在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下,受众选择能力的增强也必然要求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广告内容的互动化。本文从数字电视新的传播特点与功能分析入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电视互动广告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洪婵 《兰台世界》2015,(4):53-54
五四时期随着传统思维被新思潮代替,新技术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涌现,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发生新变化。除了传统广告外,更多以新技术和新创意出现的广告,成为当时广告设计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由于广告业整体环境的快速变化及日渐多元,以及由此引发的主流舆论环境的尴尬,研究教育的滞后与脱节,行业监管的复杂和艰难,传统媒介及广告从体制到思想都遭遇颠覆等困境,导致业界、学界乃至社会公众对广告及广告业的功能和定位,存在错误、片面、主观、扭曲或模糊的认识.文章从消费、行业、区域经济、品牌、创意产业、媒体及社会沟通等多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广告的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先抓"主流",在正确认识广告的角色和功能的同时,对广告多一些宽容、指导和支持.在对广告的定位做出客观的阐释之后,笔者对广告业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广告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重要变化,社会环境呈现"去广告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广告传播的三大主体——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媒介面临着变革压力,广告公司运作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广告主由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转移、广告媒介由单一媒介发布向多媒体传播平台转型。  相似文献   

9.
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告的生存形态伴随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伴随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广告形态在互联网上进行着延续和创新;另一方面,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介广告形态层出不穷。本文对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生存形态的嬗变进行梳理,进而对广告生存形态嬗变的本质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薇 《新闻界》2012,(9):33-36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传播模式的改变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广告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高校和社会所重视。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使用,了解大学生的广告素养能力;并通过大学生对广告素养教育的需求调查,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开展广告素养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传统广告营销方式随着媒体的日新月异正在新一轮的博弈中重构。特别是近几年,微电影广告应时而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视频进行跨媒体、跨终端、跨屏幕运作。微电影广告遵循广告创意法则,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内容传递给目标受众,也可以为品牌量身定制微电影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陈娜 《新闻世界》2011,(9):179-181
数字传播技术引发了媒体形态创新,广告作为一种依附于媒介的商业传播活动,其行业规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广告教育理念已经难以为现代广告活动提供必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因此对广告教育的理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广告教育的现状及数字传播环境下广告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广告教育的理念创新路径,希望通过这种理念创新,逐渐改变我国广告教育与行业严重脱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已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载体,它承担着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信息,报纸在服务性信息上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而经营性专刊,已从传统的专刊中分离出来,成为报业广告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性专刊以其对商业领域的深入性受到商家的欢迎,同样,因其对特定商业领域大量的服务性信息引导了消费群体,可以说,它是商家和消费群体的一座桥梁,在广告经营中,它能为商家和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也使广告经营更具目的性和可操控性。但是,目前许多专刊的运作观念和运作方式,依旧没有摆脱传统…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委员会出台的《中国互联网广告推荐使用标准(试行)》试行。这是该委员会第一次推荐使用的互联网行业广告标准。旨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统一互联网行业广告标准,使互联网广告更加便于销售和代理销售,从而降低销售和制作成本,促进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广告代理制的实质看我国广告代理制的根本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新闻界》2008,(5):152-154
通过探讨西方广告代理制的实质,本文分析了我国广告代理制存在的根本问题,即我国的广告代理制并非全面代理而仅仅是部分代理,集中体现为广告公司在媒介代理环节的缺位。造成这种不健全的代理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公司专业能力的缺失。要建立规范的广告代理制,必须改变我国广告业的传统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广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从近代到现代社会变迁的标的物,也是我们观察社会的主要参考系。从报纸登载的纸质广告到现如今互联网形式广告,无论其形式、表达手段、载体、传播技巧都已发生丰富且复杂的衍化,广告门类已经从传统广告泛化为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创意传播。这种泛广告形式的创意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主题意义表达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和变化正是本文所要具体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受众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互联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运作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和革新。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精准营销,与社交、游戏、直播、奖金等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广告创意以及移动场景营销是广告运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炬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24):75-7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等众多新的数字媒体的出现,媒体数字化时代随之悄然来临。媒体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对广告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广告领域,数字媒体与广告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两个方面分析媒体数字化时代广告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特点,并试图为当代广告的有效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广告将是一种虚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虹 《当代传播》2004,(4):80-81
广告在市场现实与各种理论的影响下正在迅速地变化,网络与虚拟现实的技术进步同样会变革整个广告的观念、运作以及发展。本文从体验与虚拟体验入手,通过虚拟现实的基本技术架构与传播原理,讨论广告在新技术环境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