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的价值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其他所有社会子系统一样,高等教育系统必须积极回答来自各个角度的价值追问,必须竭力满足来自各个方面的价值期待。在这个强调意义、价值和有用性的世界里,超脱于这一点,就会抹杀自身存在的理由。因此,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运用一定原则妥善应付对高等教育的各...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评价中存在多元价值、多元评价主体和多元评价客体。本文以价值论为分析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的价值基础,认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政府)、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也都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多持系统论的观点,强调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多元形态和结构优化,这些理论洞见具有指导价值。将"双一流"建设战略置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框架中考察,有必要重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其所置身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克服过于强调战略重点可能导致的对全局的忽视或轻视。在地方层面,应鼓励政府在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对其予以必要的延展,着力建设区域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相应的着力点包括确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论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规划、建立不同高等教育板块的相对均衡型投资机制、健全高校和学科的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以及营造准市场化甚至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系统,以各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和教育功能为依据和基础,对它们作出分类。这个分类系统是由克拉克·克尔先生于1973年发展起来的,原先主要是为了在卡内基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对高校进行研究时提高精确性。1976年对该分类系统作了修改。多年来,这个分类系统赢得了认可并为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也必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需要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按照产业的运行规律去发展,而是必须遵循其特殊的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需要整合和科学的分类发展;高校内部改革需要以人本、创新、全面和协调为原则。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提出要求.因此,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指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不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对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进行学术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属性为依据,提出高等教育的分类模型,以及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各国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都在注目这次跨越新世纪后的第一个高等教育盛会。此前,该组织召开的6个地区的筹备会议表明,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各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热情不减,对质量的追求越来越急切,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承担责任的期待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水平特别是创新知识的能力,有必要将国际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实现新知识和多元文化的贯通。在综合了各地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后,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当前对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的6大驱动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U-Map是由欧盟资助开发的高等教育分类项目,其目标是在欧洲区域建立一套具有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与体系。该项目经过设计与论证,已确立了包括6个分类维度和23个关键指标的分类体系,目前进入到实践推广阶段。U-Map在开发过程中确立的以分类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发展的分类理念、多维度的分类视角、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分类路线、面向用户的网络使用系统与技术等,都为我国的高校分类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庞大体系。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重点包括价值冲突和价值实现,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冲突和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实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职教论坛》2007,(10S):42-42
朱国清在《江苏高教》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是成人教育社会主体性评价.是以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力量为主体.以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为尺度.对成人高等教育行为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为了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体系,亟须采取如下对策:(一)必须建立多元、独立、专业的社会评价组织。社会评价组织建设是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社会评价的前提.首先.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组织。一是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多元;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教育、职业证书教育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贯彻终身教育理念,适应传统文化环境的必然要求.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应在明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厘清其层次与类别,并做好同其他教育体系的衔接与沟通.同时,从制度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扶持的角度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由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它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深刻影响着现实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它以自由、民主和理性为灵魂,关注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研究自由教育能更好理解和反思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同时也是有效实施高等教育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农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农业职业教育关联密切.挖掘其思想精髓,旨在以史为鉴,对当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分层政策案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是政府自上而下干预高校分层定位的经典案例,它的终结并非"二元"或"多元"分类模式的缺失而是"双重制"政策导向的失误.它启示人们,高等教育及机构分类不只是纵向分层也包括横向分类,其关键在于分类依据及定位政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5.
潘懋元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含义、"过渡阶段"、实施途径、质量和分类定位等方面.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中国化,是对大众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丰富,是基于高教改革实践、并服务于改革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观等四方面的重要思想,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有新的大学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管理观。当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nsider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provi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Portuga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priva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in place since the eighties (Amaral 1999) and also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find the monetary resources needed for attendance at university (Cabrito 1999).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quasi-market situation (Le Grand et al. 1993), as Portugal hasn't escaped the universal trend towards privatisation of education (Whitty et al. 1998). In the last deca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has been changing rapidly (Acherman et al. 1989; Barr et al. 1993; Williams 1990; Henkel et al. 1999), and some arguments are presented that equity i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guaranteed (Mora 1997; UNESCO 1998; Williams 1992). In this connection, the need is argued for free attendan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tate subsidies to students to cover the costs of education. Firstl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presented. Using data from two periods, one academic year from the 60s and one from the 90s, the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equity that the university system had known in recent decades can be verifi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Portuguese population in general is better represented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body nowadays, than in the 60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discuss the maintenance of a low degree of equity in the Portuguese university system. For thi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compared with – that of the Portuguese population in the 90s. Secondly,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ttached by them to a university degree, which explains the social demand for education. Finally,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are evaluated. From this evaluation, it is possible to conclude that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fu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costs is the student and his/her family and to discuss the need for a more interventionist State in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理念指导方向,引领行动。教育理念的建构和推广应在教育改革中处于优先地位,但当前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探讨却大多聚集于现实问题的当下解决,对教育理念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关注不足。面对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以及诸多倡导强化技术教育的探讨,本文另拓新思,探讨现代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ly is disappointed with the media - and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are not very interested in higher education. Stark statements that must be qualified and explained, but still fair headlines that sum up the unsatisfa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polytechnics and colleges and the media. Of course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media is not confined to higher education. Nor are the media often ready to accept the self-evaluation by institutions of their own significance. But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iorities of the media seems to be especially sever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truth of this impression of mutual ignorance, both actual and intentional, and to discuss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a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