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官员把表扬政绩、宣传美好、歌颂光明的报道称为"正面新闻",让人感到很悲哀,其实新闻只有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之说,本无正负之分的.  相似文献   

2.
有些官员把表扬政绩、宣传美好、歌颂光明的报道称为"正面新闻",让人感到很悲哀,其实新闻只有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之说,本无正负之分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报刊上出现了一种可称为“批评性表扬新闻”的新闻文体。这种新闻对于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对于端正党风和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批评性表扬新闻”,就是明显兼有批评功能和表扬功能的新闻。例如,前几年曾有一篇震动全国的新闻,说的是黑龙江省有一位飞行团长,在大街上只身与窃贼搏斗,被歹徒刺成重伤,当时围观群众很多,这位军官呼喊围观者援助,可是竟无人上前,致使这位军官壮烈牺牲。这篇新闻就属于批评性表扬新闻。它主要是表扬这位军官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批评了值得深思的不良社会风气。如果我们留心报刊的话,就会经常见到这种新闻。例如,1991年5月9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颂扬许昌县苏桥镇孟村治保主任杨荣德同志的新闻,与前面所  相似文献   

4.
吴万里 《今传媒》2007,(1):39-39
读《新民晚报》,常被社会新闻版吸引住.这个版除登了不少揭露性、批评性的社会新闻外,也登了不少正面歌颂性、表扬性的社会新闻,同样很感人,很受益.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在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率的排行榜上,社会新闻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是扶摇直上。因为社会新闻在报道速度、题材新鲜、贴近生活、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是以往的传统新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社会新闻“热”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不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社会新闻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兀立 《新闻三昧》2006,(12):53-53
常读新民晚报,常被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吸引住。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除登了不少揭露性、批评性的社会新闻外,也登了不少正面歌颂性、表扬性的社会新闻,同样感人,很受益。比如11月1日该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了一则题为“老伯,53年前是您救了我”的新闻,就十分感人。常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要表扬、表彰,没错,这应大力弘扬,但一个被救人,53年来一直在找寻一个当年救他出水面的恩人,同样感人,也应受到表扬。当年她被救时,是个才10岁的女孩,估计当时正处于被救中,加上年纪小,又惊又怕,也不知谁救了她,也没有能去感谢那位救命恩人,但事后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7.
记者、编辑要使自己采写、编发的新闻能够抓住读者,就必须精心捕捉新闻素材,就要寻找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把这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报道反映出来,才能获得受众的关注,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候,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脉搏'. 多年的新闻实践也使我感觉到,单纯地寻找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重点、疑点问题还不够,还必须精心思索,透过这些问题,努力找出使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兴奋点,从而使读者受到鼓舞和启发,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去努力做好工作,这样的报道才算搭着了…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令人满意,以显示新闻单位的批评起了作用,因此难免做表面文章,把一些并未根本解决问题的被批评单位大书特书地“表扬”一番;二是有的被批评单位当初要挟报社,“若要公开批评,必须  相似文献   

9.
李艳 《新闻世界》2013,(7):124-125
【摘要】为实现“中国梦”,新闻要传播正能量,就要对正能量辩证的理解。真实性、及时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真实的新闻是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传播的不是正能量。维护人民利益、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新闻工作者强须坚持“三贴近”原则,热情歌颂该歌颂的,严肃批评该批评的,不能掺杂私心杂念,这才是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摄影不仅能歌颂生活中的美、揭露生活中的丑,同时也能记录下历史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社会纪实摄影及实用摄影是有所区别的,新闻摄影是新闻范畴的一部分,它首先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否则就不称为新闻。新闻摄影的题材非常多,有经济建设、科教文教、精神文明、新闻人物,以及军事、公安、体育新闻、日常社会生活、环境保护与大自然新闻和国际新闻等等,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无所不有。因此,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选择新闻和美的关系,以此反映读  相似文献   

12.
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全国地市报新闻标题拾粹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吕道宁打开一张报纸,能不能吸引读者去看,能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和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或文章添辉增色,起到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工具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这个职能有所减弱。当前提出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是人民群众的呼唤,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舆论监督的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因为: 第一,舆论监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光明与阴暗两个方面。不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光明面占了主导地位。但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东西,新与旧、公与私、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勤廉与腐败等等现象仍然存在。作为社会舆论工具,就要发挥歌颂与批判两种职能,热情歌颂真、善、美的东西,批判假、恶、丑的东西,提倡新生、先进的东西,批评腐朽、没落的东西。只有这样两个方面作战,才能发扬正气。正如有位领导同志说的:“不除恶难于扬善,不揭丑难于显美,不打假不能保真。”  相似文献   

15.
唐明文 《新闻前哨》2012,(10):61-64
“网络新闻评论,使新闻具有了对话性,为公共领域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光明网评论员的评论文章进行的研究,认为光明网新闻评论堪称公共领域的一面战斗旗帜。这首先是因为它有自觉的专业主义精神,始终不离公共领域监测者的角色定位,全方位地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其次是因为它有充分的理性,对社会症候有敏锐的感触,有深刻的认知;最后,它有强烈的新闻意识,评论及时,又不因“快评”而流于肤浅,帮助人们在获取讯息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一反网络评论的浮躁习气。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新闻标题往往会给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一个新闻能不能打动受众,新闻标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标题一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尽量做到既简短、通俗、活泼,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彰显优势,提高竞争力,使电视新闻深受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一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8.
李玲 《新闻窗》2014,(3):24-25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娱乐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迅速,各类报纸的新闻娱乐化逐渐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闻娱乐化。针对我国报纸娱乐化的问题,众说纷纭,毁誉各半。一些人认为报纸新闻的娱乐化是低俗化的表现,娱乐代替了文化,不利于报纸发挥其社会媒体的作用,是对文化的一种损害;  相似文献   

19.
傅洪波 《新闻前哨》2003,(12):59-59
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社会新闻。作为驻站记者,如果我们能跳出琐碎的工作性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把眼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会发现一个社会新闻的“富矿”,不再会有新闻资源匮乏之感。 提起社会新闻,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无外乎车祸火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吸毒贩黄、卖淫嫖娼、偷盗抢劫、打打杀杀之类,只不过供人消遣、博人一笑而已。实则不然。只要我们注重积累,深入观察思考,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照样能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加分析,就能发现那是因为它时刻在描述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物,从而影响着人。而且通常只有当新闻反映的事件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比如核能、环境保护、克隆技术……它们的新闻价值正是因为它们对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人是新闻的理由。 制作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