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叔华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性作家,她在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交往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拥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书写,是其中西跨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古韵》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清末民初旧式大家族的生活图景,在跨文化的写作语境中想象和虚构了中国形象,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气韵。同时,对于如何在西方话语系统主导下求得东方话语的表述权,凌叔华的《古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刘思思 《文教资料》2010,(18):80-8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30年代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试图阐释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及凌叔华的创造性选择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古韵》,通过写作观照自我,在观照自我中完成创作。这样,文本中的自我与生活中的自我难以分开,从而在文本中追寻着现实自我的轨迹,并将其美化,塑造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自我在真实、想象、隐藏中穿行,以期达到人格精神的升华与自我生命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回首往事,既喜且忧"是《古韵》的情感基调,在对往事的回想中凌叔华抒发了对童真世界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并对大家庭中女性的不幸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中诗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凌叔华回首往事的感伤和甜蜜。《古韵》是回忆诗学这一文学理念的文本实践,和作家一起品味沉浸于回忆中的莫大满足和微微苦涩是它带给读者最美妙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10):29-30
凌叔华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小说《花之寺》是凌叔华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作品系抄袭契诃夫小说《在消夏别墅》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以区别借鉴与抄袭的不同,重在讨论《花之寺》的独创性,分析凌叔华在吸取契诃夫创作经验的同时,如何完美融入自身的情趣秉性、审美理想与生活体验,形成自身独有的写作品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6.
朱熹叶音具有古音属性。据《楚辞集注》叶音考察朱熹古韵分部,考得朱熹古韵舒声十四部、入声八部。《楚辞集注》叶音古韵与《诗集传》叶音古韵和江永的古韵分部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8.
艾璘 《文教资料》2001,(4):75-86
凌叔华与五四女作家群、京派作家群一起日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她先后发表出版小说集《花之寺》(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女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小哥俩》(上海良友总公司1935年),散文集(《山庐梦影》以及若干剧作、译作和札记(详见陈学勇编《凌叔华文存》四川文艺出版社98年11月),是现代文学早期颇具个性特色的一位女作家。以九十年代为界,受多方因素影响,后人对其认识与评价明显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一、九十年代前 正名的艰辛与举步维艰 这一阶段的评述大体上以194…  相似文献   

9.
《天下月刊》是民国时期最具文化与学术水准的国人自办英文杂志,刊载了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沈从文小说《边城》、李广田诗歌《旅途》及凌叔华小说《疯了的诗人》等作品的英语译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英语译文对其汉语原文的文化传达程度,力图揭示出邵洵美与项美丽、陈世骧与哈罗德·艾克顿、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等中外译者组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差异化翻译策略和所表现出的多样化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陈西滢与凌叔华陈西滢曾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26岁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作为散文家,他主编过《现代评论》,和鲁迅打过笔仗。主要作品有《西滢闲话》《西滢后话》。凌叔华出身北京书香官宦人家,自小爱好绘画,曾在《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上发表她的成名作《酒后》等作品。后出版作品集《花之寺》《女人》《小孩》等。她的小说受到鲁迅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和她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叔华,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原籍广东省番禹县,一九○四年五月五日生于北京.凌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做过清朝的大官,文化修养很高,与骚人墨客交往甚密.凌叔华从小在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长大.她五六岁时,就爱欣赏和涂画山水.父亲发现了她的绘画天才,让她跟随著名画家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学画.她每天练习画兰竹、山水,坚持数年不懈,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幼年时,她还跟学贯中西的“怪才”辜鸿铭学过英文.辜鸿铭每天教她背几首英文诗.童年,凌叔华还随家去日本住过两年,学会了日语.五四运动爆发时,凌叔华在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开始显露出写作方面  相似文献   

12.
凌叔华短篇小说《疯了的诗人》体现其中西合璧的创作特色:在凌叔华的创作中既运用现代的西方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又自觉的保持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古典气韵。在艺术的殿堂里,凌叔华的作品可谓中西结婚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4.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的笔调,水墨画的韵致和诗意的叙事特征称道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群。本文认为,这种温和的创作风格有别于鲜明故事性,强烈戏剧性的小说叙事,呈现着内倾化趋势,情节淡化,少有大开大合,更多地是着力于人物潜在的心灵世界表现。文章具体地分析了凌叔华的《花之寺》、《女人》两本小说集,指出凌叔华通过场景描绘和人物描摹体现着她的以文写画的创作特色,其中涌动着朦胧淡远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富有绘画美,透示出其人其文韵雅的气质。文章紧扣作家作品及其中活动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整体把握与概括评价。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凌叔华因小说《酒后》一举成名。现在我们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学批评视角之下重新阅读它,却发现凌叔华在把女主人公采苕作为女性主体意识的代言人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女作家呼唤理想丈夫形象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且前沿的话题。翻译,尤其是文化翻译是评估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因素。翻译使文学作品跨越其原初的语境,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行为更多时候意味着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协商,并把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等作为协商的参数。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指导凌叔华创作的英文自传《古韵》,从而进一步审视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翻译创作实践。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受益于新的全球论坛,世界文学受益于翻译。  相似文献   

17.
先说信。徐志摩写给凌叔华的信很多,凌叔华称有七八十封。有人怀疑未必这么多,我是相信的。再多些也相信,有段时期他俩的关系非同寻常。但这些信绝大多数未得见诸于世,或许将永远散失了。幸而凌叔华在1935年主编《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时,将信删略处理,以《志摩遗扎》为题披露过六封,我们才得以窥见书信的大致内容和文采。它们真是情文并茂,每一篇都是徐氏风格的散文,为各种徐志摩全集、书信集所必收。近年又披露了一封留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徐致凌短笺,  相似文献   

18.
凌叔华的创作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多致力于以现代视野表现并思考女性生活的世态一角。《一个故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酒后》呈现新女性温和的主体意识;《疯了的诗人》表达对文明的困惑和反抗,显示出向童心和自然回归的倾向。凌叔华的小说藉由世态一角的呈现,折射出性别文化和社会世态的复杂意涵。  相似文献   

19.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别具一格的女作家。《绣枕》是其最为深婉含蓄的精粹之作。本篇在结构的设置、形象的塑造及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均表现出作者精湛的技艺。解读本篇是把握凌叔华创作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