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优势,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界的应用现状加以分析,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应注意的事项,旨在让微信公众平台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移动服务。  相似文献   

2.
介绍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服务中的优势。调查微信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情况,从扩大影响力,增强目的性、针对性、服务特色以及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对提高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借助第三方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其接口整合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结合图书馆原有的相关技术,搭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优势和优异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论证了图书馆通过移动终端开展服务的可行性,并可为图书馆节省经费。  相似文献   

4.
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中,腾讯微信已成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之一。国内部分图书馆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进行信息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并研究了该种信息服务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肖楠 《情报探索》2014,(12):102-105
分析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特征,对我国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对开展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认识不足,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平台界面简单、服务内容少,推广难度较大等,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省18所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了解贵州省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鼓励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优势提供主动服务,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周耀  董殿永 《现代情报》2014,34(8):95-99
针对微信公众平台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紧迫性,分析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优势,并以南通大学图书馆为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模式实现了部分功能,最后提出了不足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微信是腾讯公司旗下的即时语音通讯软件,在2012年8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利用公众平台,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向关注该账号的用户推送消息。基于微信的公众平台,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促进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笪舫芳 《大众科技》2015,(2):185-186,204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并且经济的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它主要是针对企业、媒体、机构等团体用户提供订阅服务的服务平台。目前,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广西高校图书馆数量不多,且存在发帖量少、内容单一等问题。高校图书馆应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更好的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数字资源,以便更好的为广大高校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将自身的资源与服务发布在微信平台。文章讨论了微信公众号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新模式,以适应高校师生多元化需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尹丽 《科教文汇》2020,(1):55-56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也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思路与新希望。合理利用微信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开拓语文学习新空间,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课外延伸、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的具体运用,成就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图书馆微信主题研究和微博主题研究的对比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图书馆微信研究的整体情况、发文趋势、学科分布、热点主题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汇总全国范围内各类图书馆微信服务的调研情况,分析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开通情况、服务内容、运营与服务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结果/结论]微信不仅是图书馆一种新的宣传工具和社交媒体,更是一种深藏丰富原创信息的资源。提出图书馆应从资源的角度对微信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黄炜  余辉  李岳峰 《现代情报》2016,36(6):171-177
总结了微信在信息传播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微信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分析中外文献发现微信的研究主要有理论、技术和应用3个方面。微信自身功能属性是研究的基础,在传播上的特性是研究的重点,利用相关技术移植或创建新应用到微信是研究的目的。微信研究目前的范围和深度有限,未来的研究应重视人性化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分析县级政务微信平台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其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方法/过程]构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案例平台的用户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用户访谈,整理分析用户的使用感受.[结果/结论]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县级政务微信平台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判别“摘要性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与期刊文章信息相关栏目中的实用性的同时,证实所阐述的“微文”的可行性,以期为其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设置提供思路。【方法】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以阅读量为衡量指标,对平台先后所采用的“摘要性信息”和“微文”这两种内容设置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早期采用“摘要性信息”时,近75%的信息的阅读量徘徊在200次左右,而采用“微文”后,目前近80%的信息的阅读量超过1000次。【结论】在与期刊文章信息相关栏目的内容设置上,相较于“摘要性信息”,“微文”更易吸引阅读者的关注,对阅读量的提升具有较好效果,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新明 《现代情报》2018,38(7):62-66
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其影响力不断提高,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机制,从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信息发布者、信息接受者以及微信朋友圈信息内容三方面凝练出5个特征因素,基于LR算法建立了微信朋友圈转发模型的预测方法,构建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模型,并以调研获取的实验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验证,对深入揭示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机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内容的建设现状,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7—2018)》(武大版)中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为样本,统计获取其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情况及期刊文章和目次的内容建设状况,调研时间截至2017年3月1日。【结果】 326种权威学术期刊中有182种期刊共计开通微信公众号179个,约80%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于2014年11月之后。其中,136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目次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4大类;144个微信公众号推送与期刊文章相关的内容,推送的呈现方式分7大类,推送量约占总推送量的35%。【结论】 从2014年11月起,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应用开始受到大量权威学术期刊关注;与期刊文章和目次相关的内容建设已成为权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期刊文章相关内容的呈现上,长篇幅的内容呈现方式具有更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运营现状,探究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更多医学期刊发展微信视频号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网络搜索法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期刊名称进行检索,获取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的情况、信息资料、运营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策略。【结果】 医学期刊微信视频号存在开通率低、信息资料不完善、运营意识不强、推送规划不够、平台活跃度不高、渠道引流不足等问题。【结论】 医学期刊在微信视频号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充分发挥新型视频媒介优势及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投身微信视频号,重视平台建设,提高运营意识,构建推送体系,并注重用户互动性及多渠道引流,提升微信视频号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9.
慈超  何彩凤  强娣  吴辰  余结根 《科教文汇》2020,(12):105-108
目的:改革以往本科生皮肤性病学实验课教学中单纯播放录像的教学模式,探讨微信联合PBL、C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上课前教师用微信将要讨论的典型病例照片发到学生微信群,将每个班学生分为2组,每组约1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并写出实验报告,上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互动,给出正确答案,课后教研室组织教师评阅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教师给出的实验成绩作为整组学生的实验成绩。结果:提高了学生实验课学习的满意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课学习成绩,大大缩短了教师阅卷时间,减轻了教师负担。结论:微信联合PBL、CBL教学模式可作为一种皮肤性病学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侯筱蓉  付扬  陈娟 《现代情报》2016,36(10):89-93
[目的/意义]探索微信用户对于微信平台上传播的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此类信息对其产生的效用。[方法/过程]问卷调查法及描述性统计方法,在权威平台上抽取真实/虚假健康信息,并结合“获得信息→判断真假→产生行为”的问题设计模式构成问卷,进行纸质和网络调查。[结果/结论]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微信用户缺乏准确识别健康信息真伪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微信是健康信息传播的有效平台,但也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且用户并未认识到其信息辨别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对虚假的健康信息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大多数用户的“活跃性”也会导致这类信息仍然被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