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信息在新闻宣传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信息,即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辞,模糊语言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属性决定新闻必须准确,模糊往往为新闻工作者所忌讳。然而,随着人们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深化,模糊概念、模糊语言有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到新闻当中。搞清新闻中的模糊现象,有助于新闻理论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标题,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同新闻内容一起,共同承担着一篇新闻的导向任务。标题的导向正确,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领会新闻的本质含义;导向错误,会妨碍读者对新闻实质的准确理解,甚至会引导读者误入歧途。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标题的正确导向,就在于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的主次、美丑与善恶。实现标题的导向作用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正确选择进行导向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为内容命题,是新闻标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一条新闻中往往包含多个事实,制作标题时,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标题应该是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简练、形象的概括:一是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不使读产生歧义,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二是客观反映新闻事实,不偏不倚,凸显新闻的真实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模糊信息由于自身的特性,一定情况下能够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种:一、准确反映事实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词,模糊信息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3]比如进行经济预测性报道,常常有“将进一步增长”、“有成为下一个泡沫的可能”之类的模糊用语。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记者只能运用模糊信息来达到相对准确,这应该是可以被“容忍”的。另一方面,既然事物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有把这些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可以确切反映事实,达到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例如,在美国观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报刊实例,从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妙用。虽是模糊语言,但其所表达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和非量化的含义使得相关新闻报道模糊得合情又合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合力效果,能有效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是第一位的就要求新闻应尽可能精确,不能含混不清,让人费解。因此,不能随意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该明确的就绝不能模糊。  相似文献   

11.
唐莹 《编辑之友》2010,(6):58-59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关于新近事实变动信息的记录,首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消除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环境、条件、结果等基本事实,乃至有关人士的年龄等微小的细节,都应准确无误。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准确观察世界,向人们提供可靠的、可以查证的事实的能力。这就要求媒体工作注重科学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用求知、求真、求是的“科学之眼”来观察世界。一个好的记和好的编辑应与科研工作一样老老实实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真实的结论,而绝不能不顾事实,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3.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4.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与事业心张骏德新闻敏感,通俗地讲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这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了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新闻线索与能构成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概念以及模糊词语的分类,其次举例说明模糊语言在中英文报刊中的普遍性,最后论证说明模糊语言的正确运用非但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还会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概念以及模糊词语的分类,其次举例说明模糊语言在中英文报刊中的普遍性,最后论证说明模糊语言的正确运用非但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还会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