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武术柔韧性练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习武者都希望有一个矫健的身体,强壮的体魄;希望演练武术套路娴熟,动作准确,劲力协调,姿态优美;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使身体各部位肌肉弹性好,关节灵活,反应敏捷。而武术基本功练习中,柔韧性则是最主要的素质之一。 柔韧是指性质的柔软和坚韧。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大幅度运动的能力,表现在关节的活动和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性练习,既反映出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各肢体关节的软度(运动幅度),又体现出每一拳脚、膝肘、肩髋等各部位在运动时的力度。软度为力度服  相似文献   

2.
基本体操的创编,应注意针对性、新颖性,并且要有锻炼价值和美感,这不仅要全面了解编操的目的、任务、要求及内容,更需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创编。本文就如何借鉴创造学中的“组合创新技法”运用到基本体操的创编,做些初步的尝试。一、“组合创新技法”适用于基本体操的创编编操中的所谓“组合创新技法”是指把两个或更多的不同部位的动作,通过组合从而产生新动作的方法。要进行组合必定要有可组合的基本要素,而基本体操(如徒手操、轻器械操等)是由身体各部位的各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单个或成套动作,这样身体的各部位动作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3.
头部位置及其运动在各项体育运动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武术运动中尤为显著。我们知道,武术运动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身法为“四法”之核心,是肢体运动的主宰,而身法的变换一般又都是从头部的位移开始的。手、眼、身、步的协调,动作姿势的规格,也都与头部的位置正确与否分不开。下面通过对武术动作的静止“定势”和运动两个方面的分析,来说明头部位置及其变化对武术动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调身”是运用意识调整身体的形态姿势的外部动作,从而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以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武术运动中讲究“一直”、“二顶”、“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要领。这些“调身”要领可以使体内的气血运行和外部的肢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杨金超 《精武》2003,(1):59-59
武术基本功,是指完成技法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武术运动中每个动作都不是局部的和单关节的活动,它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体现为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全身运动。因此,在身体素质方面,武术对身体各部位的灵敏、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武术运动对人体各部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要求极高,练武术的人首先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柔韧性训练,以增大身体各关节(主要是腰、腿、肩部)的活动幅度,以适应武术运动的需要。即做出的动作姿势准确、造型美观、舒展大方、劲力顺达。拳谚说:“练拳先练筋”,“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练功不活腰,总是艺不高”。这里说的“练筋”、“溜腿”、“活腰”都是柔韧性练习的传统说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柔韧性训练效果,运用生理理论探讨一下柔韧性练习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身法”指练习武术时身体躯干活动的方法。躯干是四肢运动的枢纽,是力量传导的媒介,是整体运动的关键。拳谚中讲“主宰于腰”就是老一辈武术家对身法在演练中重要的概括。正确地掌握身法要领,巧妙地运用身法技巧可以使动作协调完整、劲力饱满、方法突出,还能更好地表现出武术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不仅能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促使病体的康复,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智商。现就武术对增进健康、促进身体康复、提高智商的原理与机制作一剖析。一.武术对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有重大影响。练武术要求全身各部位都要活动,正所谓一动百动。通过人体各肌肉组织、关  相似文献   

10.
炼眼神五法     
王方 《武当》2009,(7):33-33
眼神展示了武术动作内涵所体现的思维指向和注意力的深度,武术演练中常强调“手与眼随,手到眼到”,也就是说在武术练习中强调眼睛要有神,眼随手走,目随势注,眼随手动,明快锐利,目视主攻部位和主攻方向。武术运动中眼神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能体现明亮准狠的武术风格。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拳谚道:练功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在所有的武术技能中,基本上所有的技术动作都要求腰杆当家,腰部力量好,什么动作都好完成。搏击中,腰部是一个传动器,上肢的动作要通过腰部的力量来达到最好的效  相似文献   

12.
潘秀丽 《精武》2006,(6):48-48
武术准备活动是在武术教学、训练或在武术表演、比赛之前所做的各种热身活动,其目的主要是使活动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兴奋起来,并通过大脑皮层传至躯体各部位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再由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支配身体各部位、各器官参加运动,使人体由相对的安静状态逐步转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一、武术准备活动至关重要武术准备活动主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练还是运动员,都要认真地、有意识地做好准备活动,既要做得充  相似文献   

13.
一、协调能力的培养 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运动员尽快掌握专项技术的基础。跨栏跑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如跨栏步,其肢体运动方式比较特殊,与日常生活中的走跑动作相差较大,要想熟练地完成跨栏步技术动作,需要身体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因此,少年业余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提高,是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武术运动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套路动作的特殊的结构和独特的运动方式对武术运动员提出了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体能要求。 武术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的高低对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15.
<正>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都具有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渴望学习武术的心情尤为迫切,有些学生甚至走到了“弃文学武”的地步,千里迢迢跑到少林寺去投师学武,结果既误了学习又没有学到武术,有的还上了坏人的当。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中,会武术的人甚少。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当前主要靠教师的自学进修。要自学进修武术,首先要学会“看图练功”。武术图解,就是武术书刊上的动作图象和文学说明。一般的来讲,图是描绘武术的动作和路线的,而文字是  相似文献   

16.
“武术”名词定论问题是目前中国武术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武术名词意义、内容非常广泛,给人们很模糊的概念,现代人们只是片面的了解武术,有的甚至错误的理解武术,所以给武术向世界发展带来影响。武术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实用意义,要想弄清“武术”实际意义,就必须对武术名词在古代、近代、现代的真正实际意义进行分析,确定武术名词在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和武术内在含义的转移变化发展过程,并且分析现代武术发展形式和武术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再研究武术体系所包括各种单项内容发展的可行性——使人们对武术名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论。  相似文献   

17.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教学中的“两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采用了“两结合”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练与想结合 武术教材以套路动作为主,不仅动作数量较多,而且在动作的方向、路线、节奏及身体姿势等技术要素方面变化复杂,与学生日常活动及其它体育教材的动作结构区别较大。武术教学时数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重的教学任务,必须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才行。 练与想结合,是提高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19.
王俊法 《中华武术》2003,(11):17-17
俗话说:“眼为心灵之窗”。戏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脸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 拳谚中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 武术运动中的“眼神”虽不像戏剧那样充分体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等,却最能体现出武术本质的核心内容“技击”意识。大家知道,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