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张欣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45-149
平淡美是宋代的主流艺术审美思想,是宋人自觉追求的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理想风格。宋人在文、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态度上,都使平淡在美学境界追求上有了突出的表现,同时又都具有了统一的内涵,体现了整个时代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墨山水画起始于唐代,盛行于宋、元。中国水墨山水画由重青绿到重水墨的转变,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画家独特的生命意识使然。因为水墨山水画可以表现宇宙的淋漓生命,可以反映画家突破形似追求生命内蕴的精神,可以表现文人画家空灵淡远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梅诗向称“平淡”。但“平淡”的种类有所不同。梅诗之“平淡”实属“枯淡”,即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梅诗之平淡风格,自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特点,而且,梅诗之平淡,具有深远的深层原因。总之,梅诗达到了平淡深远的高超境界,在当时具有极高声望,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梅诗起,宋诗才以“枯淡”的面目,变唐别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大都离不了“平淡”一语。最早用“淡”来形容梅诗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又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之后有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等等。可见“平淡”几乎已成历来诗论家对梅诗风格的共识。梅本人也提出作诗应“平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曾辉 《文教资料》2012,(17):6-7
平淡之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美学理想。"平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理论上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苏轼对"平淡"内涵的深刻阐释。苏轼阐述了"平淡"的审美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从而使平淡诗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平淡诗美的审美张力表现为"平淡"而"有味"、"似淡而实美"。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形神论美学的主题是对神的高扬,主要表现为人物画论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及山水画论中对自然山水精神性内容的关注,由此开启后来重虚意主情的古典美学风尚,魏晋六朝形神论美学重神而不摒弃形,它同时挖掘了形与神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宋初有着广泛的影响,追风贾岛的诗人不仅人数众多,诗歌风格也一脉相承,其诗风中的清之风韵及其对后学诗人的影响对确立宋代诗歌的新的美学范式有较大意义,其诗歌的审美追求从清奇僻苦演绎至宋初晚唐体的平淡幽远,为后来宋诗发展成为以平淡自然为诗美极致的审美趣味奠定了基础。所以考察贾岛诗歌的清之风韵及其在晚唐、五代、宋初的回响对于我们研究唐代、宋代诗风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公望在前人基础上自创“浅绛”山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的表现形式,其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代表了他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他改变了自宋以来陈陈相因的画风,完成了山水画由“重格律,以理贯法”到“重气韵,以趣运法”的升华,建立起了人画的“萧索淡泊、平淡天真”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典型风范。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春晓》质朴平淡,细品后却浓如甘醇。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春晓》在平淡之中给人们提供了依稀隐约、淡远朦胧的美学境界,有极强的空灵的美感。《春晓》更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诗人把自己淡薄的心情转注到客观事物上,并将这些意象作为文化积淀和观念的载体。诗中充满了一种东方式的惮悟,也充满了超脱、宁静的意趣。《春晓》隐约、淡远的境界带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愉悦。整首诗的风格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它的艺术魅力则在于悠远深厚的美学韵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窟艺术自北魏迄盛唐,多有模仿之迹,至宋代而成为真正的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世俗性、含蓄端庄、重细节刻画。宋代石窟艺术在我国漫长的石窟艺术史上抹上了最后一笔耀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欧阳询在初唐四家中,以其强烈的美学风格卓然独立。他在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美学特点的同时,自觉吸收北朝康健爽达的美学风气,形成重法尚意的美学思想。其书作亦表现出质妍互重、骨韵兼并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人画大师董其昌以禅入画,以画喻禅,画与禅在他的画里没有了界限,已完全融为一体.文章以禅学的眼光审视董其昌的绘画美学,并从思想的妙悟性、现实的超越性、表现的简洁性、精神的写意性、境界的空灵性、意趣的平淡性、形式的抽象性、绘画的圆融性等8个方面探求禅宗美学对董其昌山水画所产生的深层影响,进而探讨了禅学与画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回顾新时期30年来的许多论争,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问题域产生了极大的转换,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问题转向了西方现代美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形而上的问题转向了形而下的问题,由一元化问题转向了多元化的问题,由抽象思辨的问题转向了生活世界的问题等等。这些应该说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然,但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问题域还没有显示出本土化的趋向,因此,虽然新时期美学研究及其争论成绩斐然,但自主创新的成果还并不多见。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应该转向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美学。新实践美学的努力方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已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1]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逸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风格。二者诗作在关学风格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文化系统中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并形成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机制与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