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繁漪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艺术才华的独特光辉。她既是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人性本身的矛盾,在她身上激烈地存在着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奇异而又真实的悲剧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凯瑟琳身上存在着人格的分裂.她一方面想忠于自己的灵魂,一方面又受到外部世界的诱惑."自我”与"超我”在她身上并存,并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贪慕世俗的有形的欢乐,她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并因此铸造了她的悲剧.她的困扰、反抗、痛苦,甚至死亡都是由她的双重性格、她的人格的分裂造成的.这样真实的人性也同样寄居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形体之内,并不断地进行交锋和斗争.  相似文献   

3.
在晚明个性解放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写"情"思潮。汤显祖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并在《牡丹亭》中把"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她对情的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至情之人,反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5.
在上个世纪的女性写作中,凌叔华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女性人物群体--"高门巨族"的女性.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些女性身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融合,而凌叔华本人作为同样出身于"高门巨族"的女性,她对笔下人物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有理性的审视,又有本能的辩护,这注定了她批判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读裘山山小说的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她的文字里始终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她挖掘出人物身上善良有爱的一面,给读者带来温情和悲悯,《叫我如何不想他》《保卫樱桃》《腊八粥》等作品莫不如此。她自己也说过,她创作的职责是守护人性的温暖,因为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7.
从蒙太尼里神父"杀子"的悲剧入手,探讨了其行为上的特点,并对决定其心理、行为的三个原型:原罪原型、救赎原型、审判原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他悲剧的根源在于其身上"人性"与"神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莎士亚在他的喜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罗瑟琳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她身上透露出丰满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形象被塑造得十分丰富,具有一些很多性格综合的矛盾,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她身上,主要体现了自我内心与外我,传统社会礼教对人性的教化和禁锢与人追求自然本性这两种冲突.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生活中待物处世时值得借鉴的地方,如豁达大度,聪慧周全等.同时也须注意不能为物所累而忽视了自我个人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悲剧故事,阐释李、杜二人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礼教的冷漠无情,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践踏。揭示这一悲剧的意义在于:醒人醒世,反映了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虚伪的封建礼教制度、金钱和私欲对人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牡丹亭》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不仅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社会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大胆女子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她们都是封建营垒中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小姐,都对"情"情有独钟,以"情"反理,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以各自的斗争方式对抗封建专制。但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物生活的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内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写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类别,在不具备摄影技术的时代,写真能对人物进行传神写照,具有个性呈现的功能,特别是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来说,写真是她们自我呈现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而在古代的很多戏曲作品中,写真传情成为剧情构建的重要环节,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真》一出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女性通过自我写真以呈现自我的努力。剧中的杜丽娘对爱情渴望是正常合理的人性要求,她在追寻爱情中表现了苦闷和焦虑,反映出一个少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杜丽娘的对镜顾影、对镜写真的过程,是她企图用容貌和躯体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过程,这副自画像反映了闺阁少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写肖像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获得了后代很多《牡丹亭》的女性读者的理解和共鸣,那些具有浪漫情怀的青春女子都曾关注过剧中杜丽娘的自画像,甚至有人还刻意模仿,为自己在人世留下一副写真。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伦理思想颇具特色,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同政治思想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猛烈抨击;从经济关系探讨道德观念转变的必然性;主张个人的完全发展,积极要求自我解放;热烈歌颂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利益相一致.其思想主题、思想内容、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7.
在封建的礼教压制下,女性的人格、尊严遭到了极大的侮辱与践踏,同时也看到了那份源自生命本能的反抗,因而所闪耀出了人性的光辉!天性的喜好是每个人独有的,当一个人违背了常理、喜欢上了不应该喜欢东西时,难道是一种病态?又或者是错的?当有太多的人不能理解时,我给予的是同情。在一个有着严格的封建礼教年代,又有谁能奢侈爱情,那好似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就这样,人性被压制久了,最终导致人物性格的裂变。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不能说完全是封建社会礼教压人而导致的,但也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的《仁学》堪称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旋风”。在这本巨著中,谭嗣同在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佛教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崇仁斥礼”的批判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当时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两面性的真实写照,对封建纲常礼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唤醒了当时追求革命的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黑暗社会以及当时革命任务的清晰认识,从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怒沉百宝箱之前杜十娘的清醒只是一种逃离个体苦难的非清醒意识,因而其自由情感与独立休各的追求走入的是依附封建伦理纲常的死胡同;李甲的出卖使十娘的清醒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一种感性却坚定的清醒状态中达到了人性升华的理性高度,从而实现了对十娘自觉前形象的一种逆转。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杜十娘在这种清醒的杂糅状态之间产生的悲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前代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剧作中的女性大都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向往人格自由,争取平等做人的权利,渴望具有情感内核的合理婚姻。蒸腾在她们身上的人格魅力,对封建社会后期文学的演进,乃至女性为争取人权独立的斗争,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昭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