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常常吟诗作画或观画吟诗。《风景谈》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我们何不来个读文作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欣欣然有喜色”。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示如下: “每幅画面有两部分内容构成,是哪两部分呢?” “一部分是自然风景,一部分是人的活动。” “每幅画描绘了什么自然风景,其特点是什么?描绘  相似文献   

2.
《盲童的画》(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是一篇新入选的独立阅读课文。指导阅读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人们怎样透过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简单的画,看到一位盲童热爱生活、充满希  相似文献   

3.
一、配乐朗读作画,设境激趣。上课伊始,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揭题之后,放出优美的乐曲,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老师朗读全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里。“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简笔画画出小公鸡和小鸭子?”同学们争先举手,都抢着去答、抢着去画。“他们画像了吗?小公鸡和小鸭子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小公鸡的嘴尖尖的,小鸭子的嘴扁扁的。”“小公鸡的脚是细尖的,小鸭子的脚是扁平  相似文献   

4.
正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片段1](揭示课题《雪儿》后)师:读了课题,你们的脑海中会进发出什么问题?生:雪儿是什么?生:它什么样儿?生:课文写了雪儿的什么事?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雪儿?师:答案就藏在课文里,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  相似文献   

5.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以沙作画     
用颜料和画笔作画我们见得多了,但你有没有见过用沙子来作画?用沙子作画,也就是所谓的沙画。当人们谈到沙画的时候,有时候是指沙画工艺品,有时候是指沙画表演。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什么呢?而它们与平常我们所见到的画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抓住"奇迹"的初设计《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重点写了一件称得上奇迹的事儿: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女孩用双手拢住了月季花上的一只蝴蝶。在认真研读文本后,我抓住"奇迹"进行了教学设计。重点环节如下:过渡语:大家追逐过蝴蝶吗?结果呢?而课文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用手拢住了一只蝴蝶,这称得上是什么呢?1.让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出这个关键词及相关的句子。(1)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  相似文献   

8.
一、观察图画,练习说话。 1、学习课文前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共有几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它在干什么? 2、讲读课文时,结合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针对三幅图的内容,设计下列说话提示: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一天,他在一所寺院里看见一位老和尚在作画。画家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和尚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墨水画一棵竹子。画家问:“大师,您为什么用红色的墨水画,这样画出来的竹子不就成红的了吗?”和尚听了笑着问:“那么请问,你认为画竹子该用什么颜色呢?”画家说  相似文献   

10.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我们”乘坐的汽车在怎样的公路上行进? 2、汽车陷进泥坑里去了,司机怎么说?这时遇上了什么人?什么物? 3、课文里哪些地方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请把它画出来。 二、查一查,弄清下面生字、词的读法、词意。 坑 司 叹 悦 妇 招 绕 鼻 聪 示 感 睐 喷 乖 赞 三、通读课文,说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经过?通过这件事赞叹什么?颂扬了什么人的什么优秀品质? [初读课文] 一、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①汽车是怎样陷进泥坑里去的?司机他们能把汽车拉出来吗,为什么? ②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车难行,路难走?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8自然段)。 ①谁指挥小象把汽车拉出泥坑的,又怎样把汽车冲洗干净?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学生读懂课文的首要标志是阅读课文后能大体说出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材编排时课后练习一题都是从这一要求出发设计的。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第一册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后一题有三问:谁在雪地里画画?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三问就集中体现了大纲、教材对一年级学生读懂课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说一说。生: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师:文中有一个字高度凝练地把大家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是哪个字?生:神。师:是的,好一个"神"字!(板书:神)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神"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呢?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特别的词语?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请默读课文1耀6自然段,画一画,圈一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生自学)  相似文献   

13.
师:(出示课文插图: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热了)看到这一幅画面,相信我们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读一读盲童的画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雪白的纸上,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座小屋,小屋前一条小溪,还有一棵树。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一个和平幸福的人家。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细细地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简单的画,看得这么久。他们不单是看这张画,透过这张画,他们好像触到了这个盲童的心灵。设想一下盲童拿起笔的情形吧:她画一个太阳,那美丽的太阳准是露出红红的脸,放射着温暖的光芒,照在每个人的身上;她画一棵树,准是葱绿葱绿的,上面栖留着无数的鸟,唱出悦耳的歌,…  相似文献   

15.
巧做毛线画     
你穿过妈妈为你织的毛线衣吗?一定很暖和吧。家里还有多余的毛线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呀!想想看,在寒冷的季节,一幅你亲手做的线画摆放在妈妈的卧室里,她心里一定会暖暖的。请和我一起动手试一试,好吗?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7.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第五自然段共有三句话 ,描述了“金鸡叫天都”这块奇石的样子。教学时 ,如若逐句讲解 ,学生对于这块石头的整体印象就会支离破碎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如何去教好这一段呢 ?读 先出示思考题 :想像“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来读诵这个段落 ,从整体上感知这段的内容。并凭借课文 ,展开积极想像 ,使奇石的样子初存于脑海 ,使躺着的书面文字站立起来。画 在学生自读自悟 ,充分读书、想像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根据想像给课文配上插图。学生自由作画的…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提示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幅没有色彩、构图简单的盲童的画的观察,想象到肓童作面的情形,刻划了一个身残志坚、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少年形象。课文紧紧抓住“画”,由观看“展出的画”,到想象“心灵中的画”,再推断“画中的心灵”,层层拓开,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体会含着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红,是什么样子的?”一位盲童问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人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盲童兴奋极了:“我知道啦,红是烫的,是发光的,是流动的!”一位盲童,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红”。他对“红”的感悟是那么真切,那么形象,那么丰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位盲童的母亲,可能是出于无奈,才不得已从多方面、多角度“旁敲侧击”,启发孩子去理解、感悟“红”;而孩子却从这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片段一:识图、读文、质疑.[出示CAI课件:展示放风筝的动态画面]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天气怎么样?图上有哪些人?哪些风筝?图上的哥哥和我在做什么?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