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立宪保守派以民智未开、立宪条件不具备为由反对立宪,实则民智大开本非立宪的必备条件,况且清末民智渐开,人民已具备一定参政能力;保守派又以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立宪可能致乱为由反对立宪,实则立宪是当时解决清政府政权合法性危机、进而解决其他所有危机的关键,立宪有风险,不立宪则必亡;保守派主张开明专制,实则清末并非君主专制不够,而是专制过甚,致使官僚群体治理能力退化,无力应对变局,引发各种危机,专制只会加深危机,最终沦为暴政。在清末具体情势下,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优选项,也是清政府自救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立宪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立宪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形成了“搞宪法是搞科学”的立宪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指导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创制,使中国的立宪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在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继承和更新着这一科学立宪理念。在党领导人民依宪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弘扬毛泽东的科学立宪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曾主持起草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的立宪思想是毛泽东法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探讨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立宪意见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源于立宪利益的不一致,也有可能源于立宪理念的不一致。如果规则选择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利益上的分歧,那么达成宪政同意显然就是一个妥协问题,但如果反映的是理念上的分歧,那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显然涉及“真值判断”。布坎南与范伯格的这一深刻洞见对当下中国经济立宪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修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宪政经济规范功用与目的的某些偏见,更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变革与完善指明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清末立宪的参与者主要是清政府和立宪派。两者在政治危机中的互动关系影响了清末变革的走向和结局。详细剖析两者对立宪变革的期望及其差异,深入分析朝野立宪理念的对抗过程、整合策略的得失,同时考察制度建设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理解清末立宪变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战后宪法发展出现立宪经济化趋势,这在多国宪法中都有所体现,我国亦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经济立宪理论已不适应新时期依宪执政的要求,所以以科学的发展观对传统的经济内容立宪理论加以指导,才能有效地保障立宪、行宪和护宪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相似文献   

8.
宪政运行的成本主要包括立宪的成本和宪法实施的成本。考察立宪和宪法实施的成本有助于成本的宏观调控,以利于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立宪团体在运动中承担了领导的作用。与以往的群众性团体组织不同,立宪团体是深受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影响的团体组织,无论是从人员组织还是机构活动组织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立宪,即“建立宪法,以限制王权来治理国家”之意。最早提出立宪建国的是英吉利帝国。它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后,便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后日本起而效法,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功的先例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去仿效,于是,在20世纪初叶中国大地上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局急剧动荡,清廷被迫进行实行宪政体制的尝试。由于其缺乏诚意,因而逐渐失去人心,导致失败的结局。仔细考察当时的宪政思想,可发现不仅清廷与立宪派之间存在分歧,而且清廷内部与立宪派内部也存在分歧,思想脉络十分复杂,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众多宣扬宪政的刊物中,《中国新报》以宣扬君主立宪、建立责任政府,特别是开国会号召天下,颇具特色。在传播民主宪政思想,启迪民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集限制君权与保障君权于一身的矛盾体,限制君权是其主要方面,君主立法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行政权力受到责任内阁的限制,司法权力受到独立司法机关的限制,君权整体受宪法、法律限制.《钦定宪法大纲》虽限制君权,但其所设计政体与立宪派期望相去甚远,加之表面上对君权保留过多,强调过甚,使得原本就对清政府缺乏信任的立宪派对《钦定宪法大纲》产生误读,以《钦定宪法大纲》为守卫专制之堡垒,而非通往宪政之起点.尽管如此,《钦定宪法大纲》仍成为立宪派推动立宪运动的法理依据,对清末立宪仍具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筹建审计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审计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审计体制的重大改良和进步。拟从创建审计院的原因、清廷官员对审计体制的设想、筹建审计院的始末及所体现的改良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之。  相似文献   

15.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16.
人权保障使得全球化与宪政发展走到了一起,作为最基本人权的思想自由权更为我们认识二者互动的关系提供了绝佳视角。全球化语境的需求唤起了我们对思想自由权中国宪政制度保护体系的构建,并由此预示着中国宪政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宪政建设是民主建设最重要的基石和法制健全最重要的标志;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历经曲折取得了重大发展也面临着众多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宪政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宪政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内源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我国的宪政现代化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虽然中国宪政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于清末,但纯粹的外力冲击只会产生“纸上宪法”,不可能产生宪政,因而五四宪法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内源和外发的混合将促进我国宪政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此举为清政府推行政治改革采取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意识到高素质的随从人员是考有实效的前提条件,遂将归国留学生作为重点选拔对象。在出洋考察过程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随从人员承担了几乎全部重要场合的翻译之职,正在国外留学且倾向立宪政治的留学生亦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考察事务,热情积极,展示出新知识阶层日益成熟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同时,考察团亦将与留学生接洽、调查留学教育现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为政府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也是了解、引导留学生的政治取向,进而与革命派争夺留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革命派统一机关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于缺乏言论机关,革命派对遣使举措以及由于9月24日吴樾暗杀考政大臣受到国内立宪派的强烈挞伐几无回应,直到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才对出洋考察团乃至清政府能否推行政体改革有较为系统的回应,这些回应言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