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规划我国21世纪前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件,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范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举措。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发展新课程,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纲要》对信息技术在实施新课程和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步教学研究》2005,(1):47-47,F003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异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服务课程改革为宗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立足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以新课程异步教学为主阵地,在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的对接中,积极探索研究在实施新课程异步教学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教师们在小、实、真的校本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实现我校校本科研的特色性突破。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把握的两个向度:理念与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嵬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18-1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中小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掌握以学生为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三大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教育理念,使之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云正 《云南教育》2003,(35):4-5
自2002年夏季起,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履职晋级培训相继推出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学习课程,其中主要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策略》、《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并以纲要为指导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从以上课程的培训看,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一、理论学习的价值取向开始学习时教师的热情和兴趣主要集中在“课改改什…  相似文献   

6.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凋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3,(10)
2000年天津市大港区成为教育部批准的新课程改革首批国家级实验区。新课改给我区的科学课的教学和改革带来可喜的变化。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区《科学》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实验了一年,但是呈现出两个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崭新时代。《纲要》是关系今后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的重要文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2001年上半年,教育部已经作出了加快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决策。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切实把握《纲要》基本精神,深刻领会《纲要》中突出阐明的、系列的教育观念,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这样才能跟得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时代呼唤着我们: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  相似文献   

9.
2001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行,我国的数学教育步入了“新课改时代”。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2014,(6):F0002-F0002
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亮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们认为,如果语文教学的过程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成为可能,主体地位就能得以实现,创造性就得以发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么实施新课程,教研室究竟应如何作为,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要“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各类课程的实施必须同时渗透价值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价值观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教育资源”。显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的整合,对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所有的教师都在苦苦地思考和探索———如何理解、把握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实质,落实课改的各项目标,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全面地研究《纲要》,我们感到《纲要》通篇都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来展开论述的。《纲要》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  相似文献   

18.
段银燕 《教师》2008,(17):19-2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各个科目、各个教学环节中。《纲要》指出,课改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5年秋季开始已全面推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六大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在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使用新课程能力的同时,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改  相似文献   

20.
云正 《云南教育》2004,(2):14-15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具体课程,目的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使基础教育起好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就成为课程改革的聚焦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