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受西方反本质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当下《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呈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倾向。反本质主义固然有一定反独断的学术意义,但作为有重要意识形态引导意义的通用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思考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主流学术价值。系统本质观是一种能够协调反本质主义合理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对《文学理论》通用教材建设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制规定,礼制在器物中以物化的形态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器物反作用于礼制,对礼制具有强化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无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藏礼于器”思想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构建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然能够对当今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佩秀  王滨 《教育探索》2023,(10):54-59
在新媒体视域下,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蔓延使娱乐本质异化,争夺高校主阵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成为亟须解答的问题。泛娱乐主义思潮通过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解构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弱化大学生的理性认知等多重维度实现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赋魅,而思想观念的客观基础、商业资本的内在逻辑、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高校教育的缺乏引导共同构成了内在诱因。基于此,从深化思想根基以及夯实阵地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4.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拉克劳、墨菲运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性质上的去本质主义和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去阶级化,最终期望在政治上不通过革命斗争实现意识形态的演变并建构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社会主义策略。这一意识形态理论完全解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所内含的若干要素,它究竟还能不能冠以"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但是他们对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新变化的深刻分析却给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非人化写实论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物化倾向已经背离了他的写作初衷——非人化写实本来是为了消解传统写实的本质主义规定及其意识形态性质,但在消解对象的同时,也为现实生活强行设置了一种本质主义的规定,解码的动机不免变成了编码的行为。我们在肯定与赞扬罗伯–格里耶的同时应对其非人化写实论颠覆意义与尴尬生态给予剖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化自然”与人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智力、体力外化、物化的结果。"人化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又是人的自然化,因而它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虽然如此,但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化自然"本质上是属人的。因此我们说"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8.
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意识形态建设的触角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当前,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阴谋、"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网络传播带来的复杂环境、物化及消费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都影响了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时刻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要在理论、政策、实践、方法、主体层面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的不满与反叛。该文以《死神来迎大主教》为例,探讨凯瑟对“工业主义”“、与自然对立和人类中心论”“、标准化”“、分隔化与轻视乡下人”以及“极度男性”等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其对一系列和谐价值理念的倡导与推崇。  相似文献   

10.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转向面临如下风险:由拟态环境与把关转移造成的政治功能弱化风险,由价值多元与"中空效应"造成的认同感物化风险,以及由碎微议题与娱乐至死造成的生产力式微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源自媒介具有的技术逻辑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构,同时时代背景、本质症结以及现实根源三个维度构成主要诱因.基于此,要从推进技术变革、培育价值认同、织密法治体系以及强化内容生产去探寻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苗族传统的典型器物吊脚楼、火塘、芦笙柱,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结果,蕴含着这个民族已经存在的价值、信念、规则,是儿童民族文化习得的重要场域。探究民族所特有的器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营造的儿童民族文化习得场,应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12.
教育器物史是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可视化历史形成于研究者与历史实物不断的对话过程,主要表现为史料选取的可视化、方法运用的可视化与成果呈现的可视化。教育器物既是可视化的历史实物,也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教育器物史研究一切与教育有关、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的器物历史,旨在重现教育器物承载的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器物演变的教育规律,叙述教育器物潜藏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3.
从宏观看,西方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生成受特定时代社会的影响,但从思想主体看,西方教育家的生活世界与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个体早期的生活经验影响到教育家的基本教育立场,包括对人性和社会的基本认识。较早地接触哲学思想及形成的多学科视野是其教育思想的"遗传基因",个体早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为认识和发现教育问题提供了感性,个体参与的教育改革实验与实践为教育思想提供了适宜的生成环境,而认识个体生活的需要与遭遇的特殊事件是西方教育家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
鼎、镬、鬲、釜、甗等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具,它们的形制、用途不尽相同,存在时期也不一样。古代烹饪所使用的器具,跟烹调技术、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灶火火力的运用有关。通过这些烹饪器具以及记录它们的文字,可以看出古代烹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天然物品的改造、陶瓷器具的发明创造、金属饮食器具的发明创造几个阶段,表现为对制造原材料的不断追求与改良,形成了饮食器具文化。它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历史、科学技术、风俗礼仪、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珍贵信息。其外形、装饰等,都与艺术、民族习俗、政治制度等有关。因此,饮食器具除有食用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常器用物品是中国传统物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器用类词语进行词汇学考察有利于了解中国器用的传承流变。周密笔记中,器用类名物词语众多,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选取周密笔记中的部分日用器物类名物词进行考察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坚持人性本恶的前提下,基督教发展出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这种教育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乃至世界范围都有深远影响。介绍并剖析基督教教育思想,揭示这一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内在精神,肯定这种人类古老教育思想中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作用的合理部分,在父母针对孩子道德教育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立体化教材、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具教具不同与其他产品,它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与为国家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目前学具教具行业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学具教具的质量体系建设,市场管理规范,服务与培训工作、教研与课题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学具教具研发、管理、服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linguistic-cultural ideologies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as they emerge and are negotiated in everyday life in a bilingual school setting located in the geopolitical spaces of Sweden. Taking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s points of departure, we focus on empirical example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locally established formal policing. Linguistic-cultural ideologies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that frame life at the school are investigated by employing nexus analytical methods, focusing on social (inter)actions through which a number of locally and nationally relevant discourses circulat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focusing ideology and policy research from the lens of a practiced perspective allows the situated and distributed nature of everyday life to inform issues related to bilingualism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 to wider societal discourses. Furthermore, our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crucial role of educators in (re)loca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in its societal contexts as well as making these connections visible in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power, politics, academia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British Columbia (BC) using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documents as a case study. It describes how curriculum reform occurred and argues that reform was undemocratic as it was largely the product of individuals with power who invited individuals with educational ideologies that were attractive to them to aid them in the revisions. Thes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came from the USA, illustrating the influence of US ideas overseas. The non-democratic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may partly explain why teachers often resisted the revisions, and why government officials attempted to appear more democratic by increasing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curriculum revision process later in the century. However, curriculum revision remained undemocratic. The paper comments on whether the curriculum revision process in a democracy ought to be democratic or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