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悦 《传媒》2023,(5):94-96
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索从未停止,约翰·哈里斯的“人类增强进化论”阐述了通过技术的干预能有效缩短人类进化需要的时间,在短时间变得更加强大,实现自主超越自我的梦想,强调了增强的重要性。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认为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随着传感技术和VR、AI等新前沿科技普遍应用于传播领域,和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深入结合,人类增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生态也因此风云变幻。面对不断加速的技术演进与日益复杂的媒介生态,以及势必出现的数字鸿沟,理解媒介的发展逻辑和新型的人机关系是这个时代需要讨论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依照“中介”工具的定位被纳入到媒介技术物的范畴之中,媒介的外延得到了空前扩展,然而媒介的内涵却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这一情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介范畴的延展与更新,以及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媒介技术物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是为人所控制的工具、为人带来福祉,还是为人类生存制造了新的困境?健康码这一集信息的智能识别、生成、存储与传输功能于一身的全新媒介技术物无疑是一个思考上述问题较为切近的切入点。本文使用阿甘本对“装置”和“决断”的阐述以及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对健康码以及其它媒介技术物展开分析,总结了聚集、自动化、感官同一化和治理术四个层面的装置特性,指出作为“决断装置”的媒介技术物通过持续建构“主体”与例外之间的区隔,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了新的问题。论文最终讨论了如何将媒介技术物进行去装置化,从而寻找潜能,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3.
佟欣 《新闻通讯》2010,(6):31-32
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体不但没有像一些业界人士预言的那样在新媒体冲击下走入寒冬,反而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同网络媒体一起迎来了媒介融合的暖春。“媒介融合”简单说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集合在一起。现实中存在着这几种“媒介融合”的例子,如报业集团、媒体联盟以及平面媒体电子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前二年,我们曾经讨论过“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这个话题。意在如何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能具备全面正确认知媒介、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媒介、能够科学管理媒介的素养。还要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主动向领导干部做一些现代媒介知识的推介工作,让他们以合格的“媒介使用者”和“媒介管理者”的姿态更加重视运用、  相似文献   

5.
何道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译介人,刘海龙、胡翼青是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学科领航人。本研究基于对三位学者的访谈,从媒介环境学的译介、学科流变及对未来的学科想象三方面考察该学派在中国的学科边界问题。该访谈实质上是对媒介环境学在后现代思潮下的边界“内爆”,及对传播学学科“规训”的一种回望及省思。正所谓不破不立,文章在借鉴诸多媒介研究领航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汉语世界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应打破传统的将媒介作为环境的单一研究视野,发展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观、“媒介即是膜”“媒介即中介”等多种面向的学术脉络,最终使该学派从“走进”传播学迈向“走出”传播学,进入更加广阔的跨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6.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7.
【目的】当前社会正处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培育的重要时期。站在5G发展的节点和路口展望6G技术,借由深度媒介化的视角,能够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智能媒介化实践提供参考和探索的思路。【方法】文章通过总结5G和6G时代的技术特性、应用前景和社会重塑意义,畅想6G技术形塑下的崭新生态图景:【结果】6G技术赋能下,社会的深度媒介化进程将不断加速,媒介的定义将被改写,媒介的内容更加融合,媒介的边界更加弥散,媒介的网络联结更加互联互通、智能立体,Web3.0和AIGC内容广泛渗透于媒介场景之中。【结论】媒介技术将成为一种底层的“操作系统”,深度改写人的社会性连接、交往、认知与决策行为,媒介技术将更加深刻地介入社会管理与协同、社会生产与消费,实现对社会场景的全方位深层次重塑。  相似文献   

8.
王珲 《新闻窗》2009,(4):116-117
“新闻”,顾名思义,强调一个“新”字。何谓“新”,也就是新近发生的、有新意的(事实)。那什么又叫“新闻”呢?从广义上来说,新闻一般是指媒介传播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等。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更加密切,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成为一个“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可见性作为切入点思考残障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界面实践和影响。笔者分析了视障者在城市中遭遇了网络化的身份追踪和管理、视窗化操作的具身界面交互和界面化空间移动的感官适应问题,以及视障人群不得不为适应相关技术预设而作出的努力。本文借此讨论网络化城市中技术复杂化的“不/可见性政治”(in/visibility politics)。研究认为,网络化和高度媒介化的城市生活中,视障者面对的不只是符号意义上的不可见(“身份”或“形象”),更重要的是媒介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见性困境,即,媒介技术在具体时空下对感知的凸显与遮蔽。视觉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媒介界面操作强加了健全主义“看见”方式的技术使用要求,并据此对使用人群加以区分和排序。在这个意义上,媒介化的感知和凝视是窄视的,界面上下某些方面身体活动和感官体验的“消失”和“截除”使得相关的人和行动亦“不可见”。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网络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透明” 网络的言论空间 2007:网话文的健康生态  相似文献   

11.
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介机构积极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文章试图从媒介形象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它的内涵的分析,以期去除歧义,更好地确立媒介形象的研究范畴。媒介形象理论是一个全新课题,除了学术刊物上偶尔出现专论外,目前还难以找到系统的理论成果加以借鉴。即使现有的一些短论,也让人无法把握媒介形象知识的精确范畴和理论链条。目前我国的媒介形象研究主要停留在“媒介品牌与营销”这个向度上,偏重于媒介“品牌经营和整体包装”。这类论述几乎没有对媒介形象做出系统、精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唐旭 《传媒》2015,(9):62-63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学习与行为矫正变得越发明显,尤其在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相互影响方面.借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与电视节目的互联互通.同时,通过现代计算机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电视节目可以全程了解到观众的情感和思想变化,以此对节目进行调整,最终使节目朝着电视媒体“议程设置”方向发展,在满足电视观众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提升观众的电视媒介素养,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4.
邓璇 《青年记者》2012,(8):65-66
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在发展中,随着数字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异军突起,在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中划分着自己的份额.在新媒体中,更是有一股强势力量——手机媒体,正在逐步开辟属于自己的“第五媒体”时代.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无线终端,WAP网络为平台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形式较多,早期以短信、彩信、手机报为主.2009年国内3G正式上市以后,手机业务变得更加丰富,手机电视、手机微博、WAP网站等都成了手机媒体的媒介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璐 《新闻世界》2009,(1):107-108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催生新型媒介。当今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种种新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还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但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很大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失衡的现象。慢慢形成信息的两极分化——“信息沟”.  相似文献   

17.
评论是新闻媒介的灵魂、旗帜和声音。传播一定的价值观念,充当社会的舆论导向,离不开评论。老新闻人邓拓说“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同理,电视如果没有评论也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过去,人们曾经对电视媒介能否搞新闻评论性节目有疑问,认为电视媒介形象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只能搞“浅”的,即具体事实的传播,而不能搞“深”的,也就是抽象理论的表达,这个任务应该交报纸等其他媒介去做。但是,传播学认为“一种信息没有办法能直接引起公开的行为。信息不象一股电流,通过一根电线到达某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使…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在中国的媒体业说了很多年了,至少已经讲了五年以上了。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常常是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它对于媒介的资源,产品、服务等等,它的一种跨越媒体介质的分享。分享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理解为简单的,对称的,无差别的分享。因此在实践上,这几年是有误区的。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媒介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这使得普通人面对公众“发声”的成本接近于零。不可否认,这已经是当前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在众生喧哗的传媒语境下,冷静、理性地把握各类新闻事件,坚守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应该说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已经在中国社会,在中国的媒体业说了很多年了,至少已经讲了五年以上了。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常常是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它对于媒介的资源,产品、服务等等,它的一种跨越媒体介质的分享。分享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理解为简单的,对称的,无差别的分享。因此在实践上,这几年是有误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