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华武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中华武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共同特性,结合当前国内武术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全面分析中华武术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和开发途径,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袭建华 《精武》2009,(7):36-37
真正的中华武术必须有中华民族固有的易学、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和孔盂思想等高深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多学科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华武术的整体文化。世界上只有真正的中华武术可武医结合地解读人的生命规律,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武术之本,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螳螂拳研讨会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青岛市武术运动协会和青岛崂山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华武术螳螂拳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8-19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举行。应邀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界代表近百人,除了青岛武协、青岛市政府和崂山风景区管理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外,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武术界泰斗蔡龙云老先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等。另外还有数十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众多螳螂拳顶尖高手。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下,探寻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对于增强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研读、文本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机遇、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新媒体在丰富中华武术话语的内容体系和表达体系,拓宽中华武术话语传播的主体、形式和渠道,增强中华武术话语传播的实效性方面为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同时,新媒体时代提升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也面临媒介依赖过度、数字鸿沟现象、碎片传播与话语狂欢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此,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增强中华武术自身实力,丰富大众媒体传播素材;优化武术传播人才队伍,提升话语主体对话能力;重构武术传播话语体系,消弭跨文化交流屏障;打造武术国际赛事品牌,增强中华武术文化吸睛能力;细分新媒体用户传播场域,营造和谐网络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将中华武术尽早推向奥运会,笔者通过资料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中华武术庞杂而完备的体系,是阻碍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主要因素。为此,武术要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多层次、多文化的价值观来取代中华武术历史上形成的个体单一性和整体的综合性的价值观念。其次尽快将武术比赛内容进行分割量化,制定出易学、易练、易出成果的现代武术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李明森 《中华武术》2004,(12):25-25
11月21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民间武术论坛在广东佛山市金城大酒店隆重举行。原国家体委副主任、现中国武术协会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徐才参加了本次论坛,并首先作了发言。作为中国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指出,现在武术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语言,成为世界语言的只是“功夫”这个名词,并且就是由佛山人李小龙带出去的。要想让武术而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儒、道、释三家对其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家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内在思想、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传承方式,使得中华武术超越了技击术的范畴,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载体。  相似文献   

8.
金安 《武当》2005,(1):63-63
中华民问武术论坛于2004年11月19至20日在武术之城——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专家及佛山武术界人士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会。本次论坛会是佛山武术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专家们从各个方面介绍民间武术的发展以及成为国际上知名品牌的原因,是一个从理论上对民间武术进行科学总结的论坛会。  相似文献   

9.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现在不是进不进奥运的问题.而是非进不可.如何进的问题。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民族的振兴奋进,进入奥运会将极大的调动国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章从中华武术的几大功能,进入奥运的几个战略以及面临解决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自诞生之日,就一直受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深入到武术文化的表层与内涵。“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更是贯穿于武术活动的始终。人是武术活动的载体,武功的高低与载体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武术要求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在人们继承和发展武术的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武术的基本标志和驾驭武术发展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论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中华武术自身的视角分析其发展的现状。认为"技击本质"之争、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争以及外来拳术的冲击是中华武术当前发展所处的境状,针对这一现状探讨中华武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中华武术的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下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网络平台逐渐发展成为成为第四媒体,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借助其方便快捷的通道进行广泛传播,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武术,在网络传播发展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文章根据中华武术的内在精髓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网络传播中的实际情况,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网络传播对中华武术技艺的传承以及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网络传播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快了武术与世界的接轨,对中华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的百年进程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百年来中华武术的盛衰历程,剖析了中华武术在西方体育冲击下的发展形态。研究表明:中华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全球化、科学化以及与西方文化冲突等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弘扬中华武术,树立民族自信心,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中华武术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广泛的地理区域内有多种武术流派存在和发展,而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是中华武术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本质存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养身之道与精神取向。雁北地区地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接合部,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雁北地区的武术流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能为厘清中华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微观视角下的佐证,从而对武术的发展提供具体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6.
唐韶军 《武当》2004,(8):58-58
由青岛市武术协会和青岛崂山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华武术螳螂拳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8日-19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隆重举行。应邀前来参加本次盛会的各界代表近百人,武术界泰斗蔡龙云老先生也不辞劳苦,兴致勃勃地从上海赶来参加了本次会议。除了青岛武协、青岛市政府和崂山风景区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逐渐开始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文化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发展,取长补短,才能避免继续迷失与被淹没,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探析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运动项目,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要弘扬中华武术精粹,让世界了解武术,使武术走向世界,就需要武术工作者齐心协力,做好三方面的相结合,使武术健康发展,在世界范围的大交流中,被世界认识,被世界接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美学的幻象表达及主体和客体的共振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历来实践经验与关学中符号表现、原型展示、象征与接受等理论,论述了中华武术的生命情感表达,以及观众“心灵震颤”的移动。提出中华武术的关学展示应该抓住开闭幕式的震撼力、特色与创新结合、以观众为主体、红花绿叶共存、品牌效应等几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武术与诗歌是两枝并蒂璀璨的千古奇葩。它们“形神相依,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辉煌象征。文章通过探讨中华武术蕴藏的诗韵美,阐明当代社会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打造“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东方文明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再次复兴梦的方法和意义:继承和创新传统武术不能只讲形式华美,忽略精神内涵的发掘;发展和传承传统武术不能只注重练形,忽略武德的培养。武术是动作化的诗歌,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习武者提高文化素养,亦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