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古诗文教学,而字词理解的障碍是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困难。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都只简单地把字义、词义强行灌输给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若能利用汉字“寓意于形、见形知义”的表意特点,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知识来解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即字理)以辅助占诗文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字词的意思不仅知其然,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中的字词所传达的信息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汉语的词汇意义的内涵与外延与英语也不是一一对应。古诗文中的某个词是今义还是古义 ,它的古义是什么 ,都是译者所需注意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床”字在古诗文中不同意义的探讨与训诂 ,说明把握字词的文化语境是理解原文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涛 《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6-268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的术语,它反映的是同字异义的现象。研究古今字,有利于深入理解汉语词义的发展,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典籍中字词的意思。本文将重点讨论词义引申造成古字与今字的变化,同时也指出简化字的一点弊端。了解古今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因而学习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及通过分析字形探求词义内部脉络关系、通过字形分化和字义发展来探析古今字词义间的差异及演化规律、通过字形的联系讲清同源字之间的意义关系等三个角度对汉字知识与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意义加以系列探讨,以期把二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相似文献   

5.
借助同学们熟悉的成语,通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可以帮助大家形象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下面就以某些成语为例来谈谈汉语中一些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异。一、古今词义变化显著的。如“楚楚可怜”的“可怜”,它保留着“可爱”的古义,不能理解为今义“值得怜悯”。又如“何去何从”,这里的“去”就保留了它的古义,指“离开”、“背离”。“走马观花”是说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这里的“走”不能理解为今义“行走”,它保留着其“跑”的古义。二、古今词义变化细微的。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里的“勤”是指“劳”,不是“勤快”之义…  相似文献   

6.
我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就试用“三对译法”教学古诗。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班的学生学习古诗,只要懂得字词的意思,他们就能自行理顺句子,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古诗教学的要求。“三对译法”就是教师把古诗抄写在黑板上,首先根据诗句译字,对准原字板书,以便理解字义;其次根据诗句译词,对准原词板书,以便了解词义;第三,根据翻译的字词连成句子,并在原诗句下板书译句。例如:  相似文献   

7.
申龙 《语文学习》2021,(1):82-85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古诗文在入选中学课本时即考量了中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而准确理解字词含义是读通相关文章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后三者的实现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如何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读通、读懂文章,这需要“顺释古代语言”。但古诗文距今久远,教师有必要引入传统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准确释义、了解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对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效率。如此一来,阅读郭在贻先生的《训诂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何为古今字     
我们阅读古诗文时,常常遇到古今字,读错音,理解错含义。究其原因,是没有从理念掌握古今字。那么何为古今字呢?古今字直白地说就是同一音义的字,古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写法的字:该字古代写法的,叫古字;该字今天写法的,叫今字。我们把这种古今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称之为古今字。当我们从理念上明确了古今字,在阅读古诗文时,便能读准其音,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9.
1.了解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 2。学会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推求字的本义。 3.懂得什么是引申义,什么是假借义。 4.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重点掌握古今意义同中有异的词。 6。“词义分析举例”部分所收的词,若在文选中多次出现,这些词应重点掌握。自测题词。(一、拼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阅读文言文时,特别是对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无论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哪一方面,都会碰到许多困难。诸如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文言虚词的多义多性等等,但其主要障碍是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往往要花许多时间,经常还要依靠工具书才能得到解决。汉语中的古今词汇,数量异常庞大,必须依靠逐个记住,不断积累词汇,而人们的记忆又总是有限的,再加上汉语词汇在不断更新,古今之间,千差万别,常会发生古今词义混淆,造成似是而非,囫囵吞枣,食古不化的现象。下面试就古今容易混淆的词及其一般规律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历来重视“言”的梳理和积累,如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类活用等,这无疑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言”的基本功扎实与否。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往往陷入了无休止的单一文言训练之中而不能自拔,教师教得不厌其详,却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望而生畏,却还得死记硬背。其实在进行文言训练时就应该把“这一例”看成鲜活的生命存在,而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死知识,不仅要关注“这一例”的言语智慧,而且要善于借此窥见其思维智慧、关注审美意趣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词汇教学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字词关系的梳理和词汇学理论的应用。具体说就是分清字形义和词义的关系;掌握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正确运用义位义素理论指导古汉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初中“进一步扩大识字量,辨别字形、字音、字义,注意不写错别字”,还反复强调要“进一步丰富词汇”。在教学实践中,也的确有此必要。识字量小,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对词义理解得不准确,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水平时一定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应该承认,字词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课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一是教学不得法。 字词教学要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即讲要精,练要有针对性,要特别注意实际运用。千万不能求全求深,术语满天飞,由教师满堂灌到底,造成学的时候头痛,学完了又用不上,甚至“你不教我还明白,你越教我越糊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教学重点,在低年级看图学文中同样应重视识字。低年级教材中的各组看图学文,大多是内容浅显易读、故事性强、生字不多的文章。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看图学文的特点,又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字形的分析、字词义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看图学文中的识字可采用分步识字的方法。第一步,感知图文读准字音;第二步,理解图文弄清字词义;第三步,掌握字形运用字词。下面,以五年制语文第三册的《一只狼》为例谈谈分步识字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结果.词义是连接古今最重要的线索和通道,在阅读古书时,应对古今词义的异同特别予以关注.若不能正确理解古今同形词语,会在阅读理解古代文献时出现失误.古今同形词语有不同的情况,在理解时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特点加以区别对代,切忌在阅读古书中以今律古,望文生义,造成对古文献的误读.本文试以《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为例,分析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教学难,估计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的认识。当然,古诗文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古今表达相差甚远,虚词用法繁多,语义精练,从理解字词意思上就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古诗文的写作背景离现在遥远,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样便难以进入诗歌的情境。最后,学生阅历尚浅,对成年人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和研究同一位教师的前后三次词汇表教学,总结、提炼出优化词汇表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效的词汇表教学要关注“三个阶段”,即理解阶段——词汇的感知;再现阶段——词汇的识记;内化阶段——词汇的运用;有效的词汇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三个原则”,即重情景、重趣味、重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学生要“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实践表明,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语,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难在什么地方呢?难点怎样突破呢?我们不妨对初中文言文教材中的双音词语作如下例析.  相似文献   

19.
《铁杵成针》的教学,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深层理解。具体路径是:抓住“磨针溪”,读懂教化的价值;关注“读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古今异义;探究“磨杵”,感知夸张的表达效果;放大“问之”,培养文言语感;追问“太白”,了解古代的人名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