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道锋 《现代语文》2009,(10):23-25
《史记》“嫁娶”类动词共有6个:“嫁,妻,适,娶(取),尚,聘”。在《史记》中,以“嫁娶”义动词为谓语的句子呈现出以下语法特征:一般说来,婚嫁活动中的男主人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女主人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如果主语、宾语或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指人宾语)已分别被当权者和男主人所占据,那么女主人只能屈居于直接宾语(指物宾语)、状语、补语等句法位置上。本文描述了这一语法现象,并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史记》中“嫁娶”类动词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句法特征,正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在语法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把字句”中“把”的介引成分不是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的,它原本就在“把”后,介词“把”的介引成分不宜理解分析为动词的宾语提前;在语法研究中作具体分析时,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结合起来分析,“把”的介引成分一般来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己知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6.
同“动┽补┵宾”结构相比较,从动词的限定、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句法位置等方面,分析了动补结构带宾语的格式“(动 补) 宾”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总结了它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进行、加以”是两个形式动词,都可以带上动词宾语,但是它们对动词宾语具有语义上的选择性,并且动词带宾语,在句法和语义都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0.
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动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式,它具有突出的特点。重动句在句法上具有线性序列特点,在语义上具有立体语义特点,重动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一个句式中巧妙地化解句法和语义之间的矛盾。重动句的句法语义形式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即“动助”式,“动介”式和“动趋”式,每一大类之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直’’与‘‘从来’’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两者所处句子的句式语义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一直”表示持续,“从来”表示历程;“一直”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空间的延伸或在时间上延续的描述,“从来”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一个历程中出现概率的陈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和“目前”这两个常用的时间名词之间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现在”和“目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句法上,二者基本具有一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允准”动词同时带有宾语和补语两个成分作动词后成分的条件,是在补语前复制这个动词。动词复制结构中的动词均由及物动词构成,其后可以接论元和补足语。这个结构可以改写成“的”字结构,但是我们只能从句法上去看待这种转换,能转换的表明能复制,但不能从逻辑上去等同二者的语义。另一方面在“显性句法”中,运算系统CHL都与π和λ相关,从词汇序列LA和运算结果来看,由“是”和“像”构成的动词复制结构句法是不成立.  相似文献   

15.
按照英语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将其分类,研究其背后的语义动因,这是Beth Levin等提出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可分别将英语中“增添”类和“清除”类动词按照其不同句法行为进行亚类型分类,总结出该两类及其亚类型动词的谓价结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元语义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四个元语义组成要素全部在场的动词才能用在中间语态中。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在语言的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发现语言句法过程的语义基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对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的语法”走向两个极端的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凸现”双宾语的语义焦点“直接宾语”,用介词“以”将其提到动词前面,从而构成“以”字结构。从语法结构上说,属于双宾语的变式结构;从语义特征上说,介词“以”具有将后面的宾语交由动词处置的语法意义,属于早期处置式。  相似文献   

17.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认为“时量补语和宾语之间可以加‘的’”。通过对权威语文工具书和大量语料进行考察,作者认为“动词 时量补语 ‘的’ 宾语”不应作为普通话的一条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19.
分析: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或代词时,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一定都是when或where。关系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而且其后没有宾语,就用关系代词that或which作宾语。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或是后面已经有了宾语的及物动词,就用关系副词。在句1和句2中,从句谓语动词spent和visit都是及物动词,而且后面又没有宾语,所以应分别将when和where改为that或which。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三个平面理论”热,“三个平面理论”即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语言现象。本文将从“句法平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容词带宾语”中宾语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