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辉  裴毅 《成才之路》2023,(17):37-40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有效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是新时代农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安徽科技学院立足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厚植农科研究生“一懂两爱”的“大国三农”情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联动机制的生动案例,为涉农院校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新农科通识教育是建设农业强国、培养“三农”人才的关键。本文以“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课程为例,探究新农科通识课程教学理念与建设路径。课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指导思想,以“融合、创新、发展”为课程理念,设计了“遵从自然、利用资源、创新技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五大主题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Transdisciplinary)—线上线下多场景联合(E-platforms)—朋辈教学体系支撑(Assistants)—“教师—朋辈—学生互馈激发”(Motivation)的“TEAM”教学模式,建立了二维融合—三方评价—四度提升的“2+3+4”全过程评价标准体系,同时融合科技小院一线实践等思政元素,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系统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与批判思维综合能力以及“三农”情怀与责任担当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农科人才。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育适切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分析涉农MPAcc培养单位实化知农助农会计人才培养使命、推进与涉农学科融合、强化乡村财会专业实践与实务研究等现实行动,发现存在适切培育德才兼备会计人才有待加强、与涉农及数字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MPAcc教育应强化爱农等思政引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产业融合情境推进与新农科等学科深度交融、适切大国“三农”等重大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大学提出的“价值引领–战略驱动–五融并举”机器人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思政引领、文化引领和科学家精神引领为价值内核,以面向空天信息机器人多模态感知与融合世界科技前沿、集群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经济主战场、深空深海探测自主无人系统国家重大需求、高端医疗装备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等国家重大战略为驱动,构筑了以德智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为内涵的“五融并举”实施路径。通过推进实施该模式,学校在机器人领域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科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尽快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委的农科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科学种田”的理想和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日标和科教兴国战略全局中,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把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优秀高层次人才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将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纳入国家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相互配套,形成科教兴国战略的系统集成。使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化的勃兴,农耕文化内容在教育中呈现明显缺失状态。乡村农耕文化中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生态观念,都与劳动教育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在新时代,利用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塑造良好品格、传承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身体效能和树立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等多重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创新性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农业技术的“未完成性”的同时,进而思考人的“未完成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时,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农耕实践相结合、农耕文化渗透于各课程、家校社三方联动、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群体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能力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博士生科研精神日益弱化。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文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了该实验室以“激扬梦想 追求卓越”文化为精神滋养,励人以志、启人以趣、育人以规,助力博士生成人成才的做法,以文化引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科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尽快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农科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科学种田”的理想和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的教育改革,是传统“应试教育”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并举的综合素质型教育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目前,许多学者把素质教育中与创造、创新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新教育”,这表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农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创新教育是培养农业科技技术创新人才的关键。笔者认为:农科大学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做好“五个结合”、“三项”措施,实现农科大学培养农业创新人才的目标。一、农科…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负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前研究生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多种不适应问题,实行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是培养国家战略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通过创办创新联合体、组建联合团队、融合双方优势、订单式培养人才、联合攻关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地方“双一流”高校以系统思维坚持追求卓越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地方标杆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育人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科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整合和协同力度,打造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3.
导师制原指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的一种制度,一般在研究生教育中配备专门导师,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重点是指导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大学在本科专业中试行导师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高职高专学院实行的导师制与此不同,我们把它视为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以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导师制”。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在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学…  相似文献   

14.
王娟 《继续教育研究》2023,(10):103-107
在新时代,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锻炼成长成才。将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必然性联系起来,对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行了剖析,并对以劳模精神引领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科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尽快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农科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科学种田“的理想和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述了专创教育融合理念的重要性;采取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的专创教育融合理念现存的突出问题;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目标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发挥团的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氛围与凝聚青年密切结合”“发挥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内涵与教育改革统筹整合”以及“发挥优势科研团队作用,引导新农科内涵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业博士是面向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而设置的高级专业学位,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趋势和人才培养能力看,我国已具有开展此项工作的良好基础。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开展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接轨农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积累,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较为完善的发展布局,均为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提供了可行条件。未来,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学术研究与职业导向并重、专业性与应用性共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训练两手抓。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农业创新教育,培养农科创新人才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要加强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正确分析影响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因,围绕教育和教学改革,从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创新意识、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前,培养中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分类培养效果不显著、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够、价值引领作用未能得到体现等问题。文章以重庆科技大学为例,从研究生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差异化分类培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如何构建思政引领下的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分类培养途径,可为地方院校理工类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