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现代化进程中,阶层与地域意义上的双重流动性使得过去偏向同质性的乡村亲属关系群体内部日趋走向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深刻影响着当下乡村亲属关系实践。借由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局内人视角深描具体的人及其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亲属关系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亲属关系实践的逻辑。整体而言,当下传统亲属关系维系习俗既被执着地固守着,又被快速地改变着。对习俗的固守是因为父辈和子辈仍然分享了一个经由频繁的面对面互动而织就的共同的过去,在这个过去中,父权式的亲属关系实践模式被内化成人们认知的一部分,父辈仍然象征性地实践对子辈的传统权威。改变则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非农化的工作时间约束与生活空间的远隔,使得亲属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频率与时长大为减少,亲属关系网络内部共同的生活经验及蕴含其中的亲密感日趋稀薄,习俗实践的情感动力日趋匮乏;另一方面,子辈日益走进以其自我与核心家庭为中心的个体化进程中。在以自我及其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利弊权衡中,亲属关系维系的重要性日趋减弱。在固守与改变两种力量的角力过程中,今天的乡村亲属关系网络日益走向松弛。  相似文献   

2.
分析当前华侨华人研究存在的认识误区,认为研究者过于依赖现成的理论模式和概念工具,未能真正把华侨华人作为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华侨华人具体生存环境与生存策略的研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倡导在未来的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院校及其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跨国化的知识流、网络和实践活动,以使其外部资金来源多样化。在这种跨国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发展迅速,已成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跨国学术资本主义对MOOCs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丰富的资源、跨国化的知识流、网络和实践活动、开放共享的价值观和潜在的市场等方面。因此,研究跨国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我国MOOCs发展的对策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教育领域开展愈加丰富的全球教育合作与交流,跨国间教育政策的转移扩散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行为。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一些跨国的行为者,在传播教育基本价值与规范、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交流、融合与扩散国际教育政策等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在全民教育政策的跨国转移扩散发展进程中,非政府组织通过跨国倡议网络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全球教育运动联盟为个案,考察全球教育运动网络、传播全民教育政策过程中倡议的基本理念与采取的主要集体行动策略,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教育政策转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中介企业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的深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形成了专业化的互联网中介企业。可以通过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来考察其经济学定位。互联网中介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商业的运作形式,能够减少跨国贸易本身的复杂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市场的交易效率。国际贸易的工程化就是要用信息来监督和控制贸易键的各个过程,以求得贸易机会与高效程序,从而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依靠网络技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6.
跨国统一物流体系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跨国运输和国际物流服务。建立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其核心是通过东北亚各国物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快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创造区域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7.
国际     
《教育》2013,(29):15
英国:发布跨国教育研究报告英国文化委员会近日举办跨国教育研究发布会,并发布了其关于跨国教育的最新研究报告《未来事物的状态——跨国教育的演变:数据、定义、机遇和影响分析》。该研究是关于跨国教育的首个研究。跨国教育研究专家小组一致认为,跨国教育仍然是国际教育中一个快速变化的部分,而英国已经把跨国教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音乐家不仅是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使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部分华侨华人音乐家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与传播,另一部分音乐家则传承中华文化,回到中国后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身上具有独特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等特征,其音乐创作过程受到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以罗浪、周淑安、殷承宗等三位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为例,通过民族音乐学中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认为闽籍华侨音乐家的不少音乐作品有着中华文化烙印,其音乐创作与音乐作品所处社会时代、教育环境及种族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在这些音乐家的个人成长与音乐创作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化委员会于9月初举行了跨国教育研究发布会,会上英国文化委员会发布了其关于跨国教育的最新研究报告《未来事物的状态——跨国教育的演变:数据、定义、机遇和影响分析》。该研究是关于跨国教育的首个研究。跨国教育研究专家小组一致认为,跨国教育仍然是国际教育中一个快速变化的部分,而英国已经把跨国教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4):29-34
在全球化的今天,移居他国但与母源国依旧保持密切联系的国际移民新群体——离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美的离散者,他们通过经济贸易、慈善和志愿者服务、跨国公民运动等方式,对母源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革新等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所构建的跨国社会网络,有利于其对母源国的积极影响得以可持续地发展,使其母源国海外移民结果实现从"人才流失"到"人才获得"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在民间社会层面,福建与日本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双方社会的演变的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关注闽日间普通人群的社会交往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对1979年以后赴日返回人员的调查,力求较真实地反映当前福建跨国人口迁移活动的状况,为深入了解侨乡社会现状,了解侨乡国际社会网络积累必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探明经常性的跨国迁移对侨乡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打下一点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近现代福清侨乡两次移民浪潮的成因及途径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20世纪初期福清人逃荒性和20世纪晚期主动性的两次移民潮,是福清成为名侨乡的主要原因。当前新一代移民对侨乡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侨乡的侨情日渐复杂,有必要对其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的调查研究,关注侨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样态及社会心理,这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13.
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家庭,由于长期缺乏家庭互动,侨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显著。"类家庭"教育模式是模拟家庭结构,帮助成员融入家庭,体验家庭生活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在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类家庭"教育模式与侨乡留守儿童现状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在侨乡留守儿童中应用"类家庭"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为提高侨乡教育水平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数据,根据近似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海归教师的海外和本土二元学术网络特征,考察海外流动的学术网络构建作用。研究发现,海外流动对海外和本土学术网络产生相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显著优化了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网络顶端,但显著降低了本土学术网络关系强度。不同类型的海外流动对学术网络构建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海外博士/工作流动对海外学术网络的优化作用和对本土学术网络的削弱作用最大,其次是海外博士留学,最后是海外工作流动。不同回国阶段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回国时间的推移,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优势逐渐下降,本土学术网络劣势有所修复。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归教师的跨国社会资本优势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促进海归教师尽快融入本土学术圈。  相似文献   

15.
从院校研究的角度,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论述了以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为主体的大陆华侨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以及初步形成的境外生招生体系,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努力扩大海外生源,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能否做出高回报的海外高等教育决策,与他们对海外高校质量信息的了解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2007年对全国东中西7个城市12961名高三学生所做的“留学海外高等教育的看法和意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高中生对海外高校质量信息的重视程度,以及可能影响这种重视程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学生普遍重视海外高校的质量信息。同时,在各种因素中,不同留学付费方式、留学国家和专业选择偏好,以及学生个人特征(如家庭居住地特点、学业自评水平)因素,对学生对质量信息的重视程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中国应建立“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从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建立“侨务文化”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时代话语要求。中国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以起源论、认识论、历史论、政策论与实践论等理论板块为体系架构,阐释中国侨务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中心的文化逻辑是认识论的核心,这种逻辑的基础就是中国《易经》与《墨经》中的“阴阳和合”与“同异交得”的观念。在侨务文化的历史论中,划分了侨务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指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性。在对侨务文化政策观念的论述中,主张以和谐发展为主体,要以国际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来制定我们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与华人的合法权利与要求。关于侨务文化实践方面,则应当适应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引进华侨与华人的金融和产业投资与科技力量的合作,推动中国侨务工作的转型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global middle class (GMC) examines three representative experiences of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Anglo-Western international schoolteachers (ISTs), who teach in private, K-12, English-immersion international schools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The notion of GMC provokes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class making and forms of belonging of professional and managerial service workers who are ‘middling actors’ in the flows of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We ground our analysis by examining three IST families as a unique group within the GMC. We find that ISTs, oriented by pre-sojourn middle-class histories, differentially (re)fashion their social class locations in the more elite transnational milieu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These families accumulate and exchang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under their transnational routes, connections and returns. Their children’s access to an eli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a condition of their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presents a unique form of school choice.  相似文献   

20.
新移民与新侨乡问题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关注少数民族新移民问题,以朝鲜族新移民为中心简析延吉市如何崛起成为旅韩新侨乡,主要讨论新侨乡产生的背景、新移民的发展历程、侨汇和海外收入的影响,最后,揭示延吉市侨乡文化的形成,指出作为跨境民族的朝鲜族对韩国的文化适应相对容易和韩国民族主义化的政策改革是新移民迅速发展而使延吉市崛起成为新侨乡的主要原因,还提出延吉市丰富了侨乡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