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论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和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有关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揭示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及其多样性.认为:有关番客婶的文学作品是海外移民带给侨乡的一项文学收获,反映了海外移民对侨乡社会、侨乡文学和侨乡女性的深远影响.番客婶形象及其研究对学界审视和全面评价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史和侨乡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口供纸”是起源于美国排华时期的一种移民资料,其使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它集中出现在有“美国华侨之乡”称谓的五邑侨乡,其中台山、开平最多。口供纸的运用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国际移民形式。口供纸产生的背景和类型、制作方式独具特点,国内的华侨历史研究对此注意很少。  相似文献   

3.
海外移民是推动福州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推动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促进教学条件改善、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福州地区海外新移民的发展,"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以及"洋留守孩"的教育问题开始成为影响福州侨乡教育发展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移民与新侨乡问题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关注少数民族新移民问题,以朝鲜族新移民为中心简析延吉市如何崛起成为旅韩新侨乡,主要讨论新侨乡产生的背景、新移民的发展历程、侨汇和海外收入的影响,最后,揭示延吉市侨乡文化的形成,指出作为跨境民族的朝鲜族对韩国的文化适应相对容易和韩国民族主义化的政策改革是新移民迅速发展而使延吉市崛起成为新侨乡的主要原因,还提出延吉市丰富了侨乡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移民文化呈现多种形态,其中包括温州侨乡的移民文化、旅居地的移民文化和新温州人的移民文化。温州移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温州移民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侨文化旅游开发探讨——以福建福清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华侨华人的经济、人际资源对侨乡的影响日益凸显,开发华侨文化旅游,对侨乡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辐射作用.本文以福清市为例,在探讨侨乡资源的基础上,对福清华侨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进而对今后福清华侨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经济的提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国际移民现象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浙南海外新移民潮发展迅速。随着新移民潮的兴起与延续,跨国移民与侨乡的联系愈发紧密,侨乡的侨务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浙南侨乡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侨务资源优势对侨乡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不仅为侨乡经济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信息,同时也使侨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使侨乡的优势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从而推动侨乡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为海外移民参与侨乡社会福利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的依据,侨乡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和老年人对社会福利需求的增加,为海外移民的慈善参与提供了空间和动力。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慈善供给老年人福利,由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扩展到全体老人,由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由临时性的提供福利到设立基金长期提供福利,体现了新时期海外移民资助老年人福利发展的趋势,拓展了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办的途径,为其它地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泰国华侨华人的人口构成,中泰民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在泰潮人与潮汕侨乡的天然联系;由于在泰潮人移民历史悠久、融入程度深、参政程度高,从而奠定了“中泰一家亲”的坚实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新移民断层及其对中泰民间关系的社会基础造成的严重影响,致使改革开放后侨乡与海外的关系逐渐由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之间的交往演变为三代以外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的交往,老一代移民的回馈行为亦呈现出“黄昏之恋”的浓郁色彩.随着潮人第一代移民群在泰国的式微和在原乡影响力的下降,侨乡进入“断乳”后的转型发展期,潮泰关系逐渐为“走亲串友”式的新型民间关系所取代.新时期中泰两国均应加强对潮泰之间的官方友好交往、民间经贸活动和宗教文化交流的引导和支持,培育民间关系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一百多年来,五邑地区大量人口持续不断地移居海外。其国际移民传统有明显的社会心理特征,形成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个体的影响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华侨国际网络正成为当前华侨研究的热点,这是打通侨乡与华侨旅居地研究的关键,有助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认识华侨的国际生存空间,促使华侨研究向纵深发展。这其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华侨的跨国亲属网络,章通过对神户福清籍华侨国内亲属关系的调查,以期较真实地反映其跨国亲属关系,了解其家族跨国迁移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2.
最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家庭,由于长期缺乏家庭互动,侨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显著。"类家庭"教育模式是模拟家庭结构,帮助成员融入家庭,体验家庭生活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在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类家庭"教育模式与侨乡留守儿童现状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在侨乡留守儿童中应用"类家庭"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为提高侨乡教育水平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家庭历史小说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最具历史性、文化性和情感复杂性的小说品种。本文从作家的家乡情结和“出家”追求两方面剖析了促进家族小说成就和局限的原因,指出,传统家庭文化持久熏陶所积淀形成的依恋故土、看重血缘的家情结和追求科学文明、呼唤人性的审美理想,构成作家创作中的家缘与诗思矛盾纠结的复杂的心理根由。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 ,频繁返乡的海外潮人 ,实际上充当了潮汕故土与侨居国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的使者 ,海外潮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潮汕方言次方言。海外潮语的个案 ,反映了华侨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华侨素有爱国爱乡、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迨至20世纪初,他们回国办学蔚然成风,闽省侨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海外的办学实践与经验为其在家乡创办的学校注入了新活力,使闽省侨校具有办学取向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育才理念的的现代性与平等性、兴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务实性等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田间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乡土诗人。田间是以写乡土诗而登上诗坛的。他一步入诗坛就注视着他的家乡扬子江两岸荒芜的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成为左翼诗坛上一位最年轻的歌手。纵观田间漫长的创作生涯,他是20世纪诗坛上同中国农民生活时间最长,生活或走访地区最广,创作以农民、乡村、土地为主题作品最多的诗人,他创作了中国20世纪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表现乡土、表现农民命运的叙事史诗《赶车传》。田间的诗作不仅表现了乡俗民情,而且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间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歌者,是一位不倦地进行诗歌艺术探索和辛勤革新的诗人。田间对民歌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学习民歌、吸收外国诗歌的特点和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己,追求着一种农民喜闻乐见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9.
本从思想启蒙和喜剧精神两个思维视角,透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风貌。指出,思想启蒙彻底扭转了中国小说从不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观念,使小说走上一条“为人生”的现代化路子;同时喜剧意识又使现代作家获得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精神,为现代小说的虚构叙述,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本具有强烈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