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意思是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为文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因宜适变"。写作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而阅读则是据"言"知"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钦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喜爱《文史通义》,熟读"博约篇"。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与"博"相知,与"约"相守,直至与"博约"结下不解之缘,凝练成"博观约取,以约驭博"的语文教学思想。"博"——起点"语文,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博学的‘杂家’。"初为人师的我,还未真正跨入语文教学的门槛,就不知天高地厚,妄想饱读诗书,  相似文献   

3.
王念孙《读书杂志》"颐指"条认为《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是有误的,其中的"颐指如意"应该改为"顾指如意"。笔者认为,《汉书》原文"颐指"条无误。其一,王氏所谓"动颐"不可"指麾"很难成立;其二,王氏所谓"颐""顾"二字因草书相似而讹是缺乏根据的;其三,王氏所引《庄子·天地篇》的佐证也不足以支持其观点。  相似文献   

4.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陋室铭》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教授《陋室铭》,不少教师会围绕字、词、句,着眼于文意疏通展开教学,较少着力于此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授此文应抓住铭文特点,注重文言积累,聚焦文人情怀。本设计活动过程注重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提供合宜有效的鉴赏支架,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文言意境,体悟作者情志,感受深厚文化,从而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单调浅显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神思》篇结合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等12位前代名家的创作情况,进一步说明"由于人的才性不同,文思迟速,差别很大",以此强调:无论作家创作迟或速,都离不开博练。"内容空"和"架子空"是当前中学语文写作的疑难杂症,来自南北朝刘勰"博练"的理论犹天籁之音,实际上"博"指下笔前的积淀功夫,"练"指下笔时的明练功夫;其次挖掘"博练"思想对诊治当下中学语文写作问题的价值;最后谈谈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博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者”,“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鸿儒”与“白丁”的意义都有其来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课本注释“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是沿用了旧注,只是字面上的解释,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中的含义,光是说到这里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陋室铭》先说了“可以调素琴”,又说了“无丝竹”,又是有乐器,又是无乐器,若仅依教材注释就出现矛盾了。可见,这里的“无丝竹”并不是真的没有“琴瑟、箫管等乐器”,而是有其他意义。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并不是指一般的乐器…  相似文献   

10.
“青”一般可以指三种颜色。一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指蓝色。如《苟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指黑色。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12.
从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个句子提出问题,详细分析了"素琴"与"丝竹"的文学文化内涵及其区别,运用大量古代诗文作为例证,以期说明刘禹锡为何厚此薄彼,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 ,短短 79字 ,四字、五字、六字对偶 ,隔句押韵 ,一韵到底 ,语句铿锵谐美 ,朗读时朗朗上口 ,故传诵不绝。但是 ,多少年来 ,对《陋室铭》的误解 ,减弱了该文对封建官场本质与封建社会读书人志向认识的思想性。因此 ,有必要正确解读《陋室铭》。对《陋室铭》的误解 ,一在“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的关系 ;一在对“阅金经”的理解。“素琴”一般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一般的解释是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那么为什么可以“调 (弹 )”素琴而无“琴瑟、箫管等(丝竹 )”的乱耳 ?难道是指独奏就好听 ,合…  相似文献   

14.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左高超 《读写月报》2022,(31):19-21
<正>“春秋笔法”是《春秋》的话语表达方式,指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即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透过措辞手法和材料选取等传达主观态度。司马迁曾称赞《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正因此,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叙史笔法,为后世史学乃至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春秋笔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字之中寓褒贬”,即作者通过某一个字的运用不动声色地向读者传达其深刻的价值取向,以达到臧否人物、褒贬历史的效果。然而,《春秋》是以记事为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三所小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陋室铭》、《雅舍》、《我的空中楼阁》。《陋室铭》自不必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成千古传颂。《雅舍》与《我的空中楼阁》是现当代作品。两文可以对举,相得益彰,相映  相似文献   

17.
对《陋室铭》的新评上海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名人书斋》,何满子先生为此书写了一篇《序》。序文对名篇《陋室铭》作了新的评价,摘编于下:这类诗文(指题咏书斋的诗文)中传播最广的,当推所谓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因为《古文观止》等通俗选本的传播,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有篇《陋室铭》,历来为人们传诵。共产党员徐步洲二十五年来先后在三所学校当领导,一直甘居陋室,他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篇新时代的“陋室铭”。  相似文献   

19.
<正>《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白丁”与“鸿儒”是对举的两个词语。“鸿儒”表示学识广博的儒者,泛指博学之士,历来的释读皆无异议。但对“白丁”含义的认识,却一直存有歧解。当今汉语辞书对“白丁”词义的解释,大多仅列两个义项,一是没有科第和官职的平民,二是临时征召未隶兵籍的壮丁。但《汉语大词典》增列一个义项,即“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且将《陋室铭》的两句引为第一书证。  相似文献   

20.
冯兆海  袁静  高瑛 《考试周刊》2014,(67):28-28
<正>(《语文精华积累分类选编"韵文"》有10000字符,我们在《考试周刊》中已发过开头部分,这是续编。)4.惜时求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渊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说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甘罗十二为上卿,白居易十六名京城,刘晏七岁作正字,茅以升廿四博士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