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短道速度滑冰是由速度滑冰衍生出来的,与速度滑冰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冰上训练阶段不间断地穿插一定的陆上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进一步加强冰上训练的专项能力和技术的稳定性,不但可以弥补冰上训练的不足,也可以作为一种调节训练强度的手段,在促进运动员体能恢复的同时,也可以由于训练项目的变换增加训练的兴趣。科学合理地运用速度轮滑这一辅助训练手段对促进短道速滑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赛后恢复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针对速度滑冰运动的训练环境和项目特征,结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特点,总结提出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前、中、后期及日常进行营养补充的方法和手段,为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秋  李颖 《冰雪运动》2011,33(6):9-11,24
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对体能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掌握冰上专项技术的重要基础。与世界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宏观指导思路上、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认为对速度滑冰项目专项力量特征的理性认知,可使训练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运行,提出速度滑冰运动员专项力量应遵循符合专项技术需要、兼顾项目供能特点、按顺序安排、个性化实施等训练原则,以及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训练手段、发展力量耐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针对速度滑冰运动员个体对比赛项目的技术、体能要求和陆地训练,进行了新型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训练场地器械的研制,介绍了全相模拟场地的结构、功能,并基于新型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训练场地性能设计了训练方法,可实现在陆地按项目的距离、时间、步频超负载力量的训练,建立运动技术动作条件反射能力机制,以提高速滑运动员冰上腿的单步蹬动力量及持续的时间,为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水平创新了技术平台和训练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设计一种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场地与训练器械,运动员可利用其在陆地上按冰上实际比赛项目的距离进行起跑、直道横向滑行、弯道交叉蹬动技术的状态、步频、时间、力量进行的循环训练。研究方法:设计加工一套由中心定位盘、弯道弧度插接限定道、旋转的中心定位转盘、圆周运动负重扶车、弯道塑胶踏道、负重扶车配重块、塑料滑道等共同组成速度滑冰陆地全相模拟场地和训练器械系统,研究结果:运动员可利用其训练可有效提高专项力量耐力能力,促进运动成绩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工作的需要,对我国速滑运动员指长比(2D:4D)与运动成绩、血清睾酮、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等多种身体机能水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指长比在速滑运动员选材中的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运动员的手指长度及指长比的测量与分析,表明速滑运动员指长比与运动成绩相关性不显著,与血清睾酮等3项机能指标显著相关,即指长比(2D:4D)越高,相关血清睾酮(T)等3项运动机能指标越低,说明指长比(2D:4D)可以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被应用。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有全军唯一一支冰上专业体育队伍--"八一"速滑队,现有速度滑冰和短道速度滑冰两个项目队.自1959年总政批准成立至今,已培养出叶乔波、刘洪波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先后有7人次荣记一等功,18人次荣记二等功,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  相似文献   

8.
第十二届冬运会吉林省速度滑冰大、小全能项目取得很大突破。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分析吉林省速度滑冰在本次冬运会中竞技实力的促进因素,为吉林省速度滑冰项目竞技实力继续保持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利用国外成熟经验提高吉林省速度滑冰项目专业人才水平,完善科学训练体系,进一步深化运动员科学培养,加大转业运动员的安置力度,保持科学训练和合理的项目发展战略,针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实现吉林省第十二届冬运会速度滑冰两个全能项目的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黑龙江省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以提供平衡膳食、科学营养的正确指导,促进其营养意识的提升,对黑龙江省冬夏季不同项目运动员进行日常饮食习惯问卷调查,发现多数运动员早餐营养摄入不足;夜宵摄入大量垃圾食品;大量饮用瓶装饮料代替喝水等一系列问题。建议运动员应多吃主食、多吃蔬果、多吃豆奶制品、少吃油炸食品、减少油脂及盐分摄入,并通过运动营养知识教育培训、健全膳食营养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营养师等一系列举措调整餐厅膳食配餐及营养结构,以提高运动员营养意识,保证日常饮食健康合理,为运动训练提供营养支持,为运动成绩提高夯实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短道速滑高水平运动员现代训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道速度滑冰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其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作者对以国家短道速度滑冰队为主的国内几支高水平短道速度滑冰运动队训练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出了短道速度滑冰高水平运动员的现代训练呈现出更加注重专项训练,更加突出强度训练,并围绕比赛灵活运用"周期"理论等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运动损伤是阻碍速度滑冰运动员夺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国家队速度滑冰运动员伤病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慢性的腰、膝关节损伤和反复的肌肉拉伤比重较大,且治愈率不高;认为准备活动不够重视和充分,训练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有所欠缺,力量训练方法手段落后,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伤病产生机制认识不足等是致伤的主要原因。提出采取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加强医务监督和科研监控,避免带伤训练与结合专业医院的运动医学专家的治疗建议进行伤后及时、有效的治疗,优化运动损伤治愈的方法与手段,实现科学训练,达到在冬奥会上实现突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外对高强性间歇训练法的运用和研究较多,但国内速滑界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有氧耐力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黑龙江省队的速滑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期提高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能力,对有氧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是发展运动员机体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比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薛瑞梅  于涛 《冰雪运动》2011,33(6):16-19
起跑技术训练是速滑训练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少年速滑运动员有关起跑技术的辅助训练动作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比表明,起跑基础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少年速滑运动员起跑技术水平的发挥.指出在进行起跑技术训练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陆地和冰上辅助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起跑技术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水平,对于少年速滑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起跑技术动作和日后速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较大,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在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薄弱,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自身条件、基础训练的水平和科学性决定了能否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认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文化知识水平、是影响其成长的自身因素,训练保障条件、竞赛制度及竞赛的公平性、家庭条件是影响其成长的环境因素,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是影响其成长的训练因素。提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主要应进行全面身体训练,结合专项、重视专门能力的培养和系统传授技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打好发展基础:加强基层体校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做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的转变工作,建立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以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与提高少年运动员的成材率。  相似文献   

15.
少儿速滑运动员训练教学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强  王鹏 《冰雪运动》2010,32(3):8-11
少儿期科学的训练是速滑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基石。速滑项目要有所突破,就应从少儿速滑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抓起。少儿速滑运动员的训练要掌握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少儿速滑训练的发展规律实施教学,少儿速滑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必须将技术教学与辅导紧密结合,抓住少儿速滑运动员生理、心理和技术上的关键环节,在保证少儿速滑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适宜安排运动负荷,产生良好的心理情绪反应。慎重对待少儿速滑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24小时回顾法和食物称重法对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员的膳食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其膳食结构存在以下问题:总能量摄入不足,脂类摄入过多,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摄入不足,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等,这些膳食不合理的状况影响其训练效果。为了高效率地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对运动员的膳食结构和营养配比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梁鸿 《辽宁体育科技》2011,33(3):59-60,65
为促进我国短道速滑队优秀运动员膳食营养水平,并为运动员提供合理、平衡膳食的指导依据,对备战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的6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了膳食营养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全体运动员均摄入低热能高脂肪食物以利于高原训练,三餐配比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膳食营养基本能满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消耗。存在问题主要是运动员维生素A、B1摄入不足,锌摄入量普遍低于推荐值。不足的营养可通过加餐和营养补剂强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比赛后程降速是制约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运用现场录像与计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项目的运动员后程降速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教练员的训练理论知识水平,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监控程度,运动员的体能,比赛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比赛中后程降速的主要原因。提出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科学监控训练过程与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丰富和完善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的理论研究等建议与对策,提高女子速滑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训练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郭志春  安秋 《冰雪运动》2007,29(3):14-16
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的成败是我国速度滑冰项目攀登世界高峰的关键所在。针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中忽视有氧训练和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氧训练方法的现象,阐述了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训练的重要性、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及训练负荷。认为在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训练中,要保证在有氧范围内发展有氧训练,达到训练目的;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要考虑到运动员年龄差异、训练水平能力等不同因素,适合青少年特点;训练要依靠科研手段和进行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成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