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光 《家教指南》2004,(9):40-41
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家教”,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一则古往今来的圣贤多  相似文献   

2.
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更重视“家教”。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一则古往今来的圣贤多强调“厚德载物”争人际和谐,“对国尽忠,对家尽孝”;二则作为家训的书籍、篇章数不胜数;三则是历代道德楷模在人们心中树立不可磨灭的丰碑,世代相传的佳话激励每个家庭和谐圆融,形成民族的社会心理积淀,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浑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3.
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历史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因而我们要努力创建“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的学校文化,让学生饱读经典文化,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逐渐开启智慧,从而奠定他们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今中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思想品德有待提高的问题,作者从语文教材人文性的角度,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撷取儒家思想精华,用“自强不息”、“博爱谦让”、“勤勉好学”摒除“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快餐文化”等不良思想,借助古今圣贤的人格魅力和优秀作品感染、影响学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以促进他们优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湖南科技学院与深圳大学文学院于2014年7月12日至17日联合举办“潇湘儒家历史文化考察”活动。考察活动的思想主题是以理学开山周敦颐为主的宋明儒家,地理主题是永州的摩崖石刻遗迹。考察以濂溪故里为起点,经月岩、朝阳岩考察周子遗踪,至拙岩考察乡贤沈氏遗踪,至九龙岩考察胡致堂遗踪,是为“潇湘圣贤之旅”。  相似文献   

6.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作为行为规范,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鉴,掇拾古训成为时尚,导致对经典的崇奉,对权威、经验乃至语言的崇信;这影响到创作理论的建构,从墨子的“三表”之“本之者”、庄子“三言”之“重言”“寓言”,强调以经典和历史为据,并借重名人、圣贤的权威言论甚而不惜虚构名人圣贤的言行,到荀子“征圣”、“宗经”萌芽,经扬雄而发端,至刘勰最后系统完成,圣人及经典就铁定是行文、论文的最充分的理据;而“子曰”“诗云”的征引实践,在称述“六经”、多言古史的狂潮中,压缩征引即运用典故自然呈硬.。  相似文献   

7.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循历史线索考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文化发展建设历程及梳理大学文化思想发展的脉络的基础上,从“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强国”三个层面提炼了大学文化思想,并就大学文化思想的学理性及其实践两个切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张怀英 《教书育人》2009,(11):16-17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 1.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守伦理纲常的“圣贤君子”。《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至唐代刨科举选士更是把这种教育目的根深蒂圊下来,唐太宗曾笑日:“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耳。”唐初进士,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  相似文献   

11.
国学经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文化潮流的见证。让初中生多阅读一些国学经典,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国学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2.
谢彬 《甘肃教育》2020,(3):116-116
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让学生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普遍开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是一种"均平"文化,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先哲,还是封建帝王,甚至是农民领袖,无不提倡均平、实施均平、追求均平,因此"均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范畴,其历史内涵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朱熹坚信“天理”就蕴涵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大维度之中。基于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基于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魂”;基于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之“根”;基于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孟子认为圣贤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政治主张、社会活动和道德修养决定了天下治乱、王朝兴废存亡、道德习尚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孟子唯心主义的圣贤史观。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阐述圣贤史观的社会具体问题中,也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哲学史的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试对此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决定着个人发展的环境和可选择度,决定着一个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看 ,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与优势至少表现为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审美取向的德育模式和学以致用的修养方法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教育思想家们对于“学为圣贤”、“血脉上感移”、“知行统一”等命题的宝贵探索是我们努力光大传统德育的智慧、实施完整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9.
四、圣贤帝王与世界历史个人:英雄史观 朱熹与黑格尔都持英雄史观,认为芸芸众生无足轻重,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失去者,在历史上能起作用的是“英雄”,朱熹称之圣贤、帝王,而黑格尔冠以世界历史个人。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共同体”思想是杜威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从逻辑和历史的方法来看,影响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形成有四个因素,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思想;基督教中的“天国”思想;社会进化论思想和现代生物心理学;美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