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进行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为在全球竞争中获胜而进行的重要举措。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就需要进行知识创造,而在知识创造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风险。本文首先对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创造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区分,然后详细分析了在知识创造各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最后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创造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预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产权风险,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预警对于保护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的4个要素,然后分析了知识产权风险预警过程的6个环节,进而分析了预警过程与预警机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广东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类与识别。其次,建立动态定量模型,发现广东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环节,这两个流程环节中风险因素可解释变动百分比分别为35.75%和21.75%,相对而言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环节的风险较小,这两个流程环节中风险因素的可解释变动百分比分别为11.49%和6.43%。最后,对广东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给出具体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勇  林振阳 《科研管理》2018,39(2):75-85
对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学者主要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而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关系及其机制来探究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引入合作治理方式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控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影响模型,探析知识势差、知识产权风险和合作治理方式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实证统计,结果表明,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的不同方式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在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媒介选取不当是引发知识产权风险的原因之一.基于媒介丰度理论,分析知识转移媒介引发知识产权风险的机理,认为知识转移媒介是诱因,合作企业行为是直接动因,而知识属性和合作情境起重要调节作用;从反馈能力、多重暗示性、语言多变性和个体关注性四个方面阐述知识转移媒介引发知识产权风险的形式,发现相同的知识产权风险可能由不同的媒介属性引发,因此媒介属性分析对防范知识产权风险非常重要.最后基于知识转移媒介引发知识产权风险的机理,从转移媒介、合作伙伴、知识属性和伙伴关系四个角度提出了风险防范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专利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专利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风险源和风险因素;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中专利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进行专利风险的综合评价,并进行了模拟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官产学知识共享中政府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和高校知识产权风险的成因,提出官产学知识共享中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建议,指出未来有待研究的问题:官产学知识共享中知识产权风险因素、知识产权风险量化研究、知识产权风险管控等。  相似文献   

8.
正在成为国际创新主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其知识转移过程中不同维度的产权风险及可控性各有不同.随着该环境下知识产权运作从独享到共赢等新特征的出现,企业应从伙伴选择、契约设计、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转移的认知、沟通和交易的不同阶段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分摊风险,以实现知识转移的最佳收益.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各阶段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基础上,提出合作研发形成、运行和成果分配阶段主要适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对参与合作研发的高技术企业的访谈结果分析,初步探查了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效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高技术企业解决合作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汪忠  黄瑞华 《科学学研究》2005,23(3):419-424
合作创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谋求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之一。由于合作创新需要共享彼此的知识和资源,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流失与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知识产权风险的形成,我国相对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也是知识产权风险产生的根源。企业在通过合作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这一战略形式本身具有的风险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丁秀好  宋永涛 《情报杂志》2012,31(7):91-96,115
分析了集成创新中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成因,发现技术上的追赶地位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是诱因,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不足是直接原因,而竞争对手利用知识产权进行牵制或者谋求经济利益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集成创新中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防范策略;最后,应用提出的框架对华为和思科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企业的双元创新模式选择出发,探究双元创新行为在知识场活性的中介作用下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构建的影响。同时基于不同领导人调节焦点对于双元创新行为的选择偏好,探究其对双元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构建的调节作用。对378家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对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具有倒U型影响,且均对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但探索式创新对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具有负面影响而开发式创新为正面影响。知识场活跃度和开放度在探索式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及开发式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的路径中均起到中介作用,但作用的方式不同。促进型调节焦点对探索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探索式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防御型调节焦点在开发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能力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开发式创新与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其军  冯楚建  宋伟 《科研管理》2006,40(11):85-94
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视角,研究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本文根据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矩阵,计算31个省份的网络特征指标值;然后,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方法计算各省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最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路径以及开放度与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以及表征合作网络特征的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程度;知识产权能力在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开放度正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因素负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对自主创新程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理清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而且为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谢其军  冯楚建  宋伟 《科研管理》2019,40(11):85-94
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视角,研究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本文根据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矩阵,计算31个省份的网络特征指标值;然后,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方法计算各省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最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路径以及开放度与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以及表征合作网络特征的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程度;知识产权能力在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开放度正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因素负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对自主创新程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理清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而且为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赋予专利权人以“牙齿”,其是否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转型。本文以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为依据,考察了专利诉讼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专利诉讼经历能够有效激励涉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这一结论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加粗精确匹配法,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方法后仍然稳健。这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小微企业、专利依赖型产业的企业以及内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firms’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ed innovation between multiple actor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case research carried out with six companies. Based on earlier literature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paper, two models of networked innov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needs: networks focusing on the transaction of explicit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networks focusing on the co-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key element of success within networked innovation, both in the theory and in the practices of firms. In that way, firms are able to manage knowledge within networked innovation when they understand their partners’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c intents, for example their motivation to collabo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