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段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总统制的历史,在民国仅有的几位总统中,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四人都与天津小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都是从小站练兵起家,而且,中国第一支用西方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正规部队——新建陆军也诞生于此地。  相似文献   

2.
答:198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是清朝陆军近代化的开端,也是袁世凯发迹的起点。甲午之战,清军大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革命潮浪日趋高涨。清政府内外交困,急欲编练一支强大的近代化反革命武装,以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走马上任,接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一职的。主持操练新军的原是清朝广西按察使胡燏芬,他选定天津以南七十里的小站,利用原淮军盛军驻屯的营房,招募壮丁4700人,编为十营,称为定武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幕府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幕府之一,其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袁世凯幕府的形成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主要通过主动延揽;奏调入幕;幕僚主动投奔等方式推动其幕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维新运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甲午条陈,通过全面审视其内容可知,袁世凯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其思想在渐渐滑向维新派的阵营,而处于二者之间.二是上翁同龢说帖,袁世凯在说帖中所提建议,与康有为相比,似更切实可行,且利于变法.三是戊戌告密,袁世凯之所以未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与其认为康有为的"杀禄围园"计划根本行不通有关,故为自身利益计而厕身后党.总的说来,对袁世凯在维新运动中的活动不应一概理解成投机行为,而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舞台上,袁世凯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而且在经济上大力兴办实业,倡导新政,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本文试从袁世凯对山东近代化所起的作用作一些探讨。一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出身淮军,早年任驻韩商务委员,总理对韩交涉通商事宜,颇受李鸿章的赏识。甲午战后,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后因举发维新党密谋,获得慈禧太后信任.1899年12月,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实授,至1901年1月调离,任东抚将近两年.在此期间,袁世凯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山东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冯国璋是北洋军阀集团的重要核心人物,素有“北洋三杰”之称,他自小站练兵起就追随袁世凯,鞍前马后,屡经战阵,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和袁世凯军事独裁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他亦被袁世凯视为“肱股”,权居要津。冯事袁二十余年,从表面上看,他们二人“分虽僚属,谊犹家人”①,互相拥戴提携,荣损与俱。然而,揭开这层大小  相似文献   

7.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来源已久,李鸿章和袁世凯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练兵时,其军队就唱过。当时的歌名叫《皇帝练兵歌》,至于曲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辛亥革命后,这首军歌派生出两首同曲而不同词的歌曲。一首是在直系军队中流行的《民主立宪》,这首歌曲曾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改为《土地革命成功了》。另一首在奉系军队中流行的是《大帅练兵》,这首歌曲主要是讲练兵的  相似文献   

8.
〔北洋军阀〕是清末民初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决定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由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主持的“新建陆军”,是这次建军的重点。此军初有四千人,后来扩充至七千人,其骨干分子有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唐绍仪、王士珍、曹锟、卢永祥、张勋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关键人物,他因出卖维新志士、抢夺革命果实、推行洪宪帝制等为人们所诟病,也因在天津小站练兵、推翻封建帝制和在统一南北中国中有所作为而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在清末新政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他提议废除科举制,大力兴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倡导教育改革,提出壬子学制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是谁向清廷密保袁世凯?一般认为是李鸿章,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考证,认为是两江总督、湘军领头人物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而非李鸿章。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传教士在斯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广学会传播西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结交朝中权贵和维新派,鼓吹变法,对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教士的努力,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外国聘请教习来传授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甲午惨败,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大量向日本聘请教习,这些日本教习为清末教育改革作了突出贡献。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量留学生归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教习的排挤及其日本教习的自身的问题,日本教习在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地方财权大大膨胀,与中央财权的旁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央与地方的二元财政体制逐渐取代中央的一元财政体制.这种变化与时局以及新政的推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败后,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救亡和变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双方进行合作。张之洞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由于在思想等方面的矛盾,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20.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