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蓄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写作动机”;第二,“有东西可写”;第三。“能够写出来”。在这三个方面中,我认为第二个方面“有东西可写”尤为重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这样。如果心中无感、胸中无事,学生怎么能写出“感情真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呢?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在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到“四多”:  相似文献   

3.
对于作文课,往往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教学大纲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来构思作文教学的设想。其总的思路是:先放后收再提高求精。“放”与“不放”是相对的,说“放”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放的同时加强指导。我们主要是放文题,不命题;放内容,不限制写什么内容;放篇幅,不限长短。指导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重点解决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其写作兴趣。“收”是对“放”而言的,是在放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训练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对写的内容和写作…  相似文献   

4.
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活”.把中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两句话道出了小学生写作的目的、对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摒弃了预设好的习作教学方案,利用突发事件为学生创设各抒己见的作文空间。探究学生学作文学做人的心路。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说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平时阅读少.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对于教师,作文教学也是件棘手的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经过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要求,才能具备独立地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来,遭遇到的最大困惑莫过于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抗拒以及因之而形成的不适感与消极习惯。比如,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大叫:“天哪,怎么又要写作文?”好象写作对他们来说犹如要上刀山下火海;有的学生平时口头表达上能言善辩,但一旦要求他形成文字,就成了老大难。我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找一些好的办法来改善这样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宴,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  相似文献   

9.
吴玲 《学语文》2005,(3):53-5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定位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表述意味新课程改革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创新空间。也越来越让教师有理由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应该让学生视写作为一种享受,让教师视写作教学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然后学生写作,最后教师评改,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的循环节。从这个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整个写作过程,主要是教师的活动过程,主动权始终操纵在教师手中。学  相似文献   

11.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3,(31):14-16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之为“习作”,这种名称的变换,从本质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写话、习作、写作都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只是表述的要求不同而已。“写话”属于写作的启蒙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它们为激活中学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那么,教师如何综合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笔者认为,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解除束缚,走出传统的封闭的写作教学模式,即写作教学要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凭证信息的交流方式,另外,也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的综合运用.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大部分产生了厌烦作文的情绪。针对作文潜能生的写作状况,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树立起学生“要写”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写作是必需的.然后变学生的“怕写”为“敢写”,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变“厌写”为“爱写”。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我把对潜能生的作文教学设计成这样的序列: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掌握方法、转化技能四环节,低起点、重实效、快强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语文新课标对此有精当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写作教学恰恰又是语文救学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设置.它都被“边缘化”了。这样,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许多人认为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在作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窘境: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即使经过了写作辅导,但独立写作时仍然不是思如泉涌,而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直到要交作文时,才搜刮肠肚、东拼西奏草草了事来应付老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由于作文教学没有使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作文成了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家长们难饮的苦酒和老师们头痛的课程。在作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咬着笔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寥寥几句,不知怎样继续。再翻开同学们已写好的作文,有的重点不突出;有的文笔干瘪;有的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小学语文修订大纲对小学的作文要求是“对于写作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新意。”其实,作文就是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葛安静 《现代语文》2011,(2):133-134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于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普遍作文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对写作发怵。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学方面的盲目、低效性和功利性;学生方面的“动力性困难”(即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白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能力性困难”(指写作技法和技巧等操作性方面的困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