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牛永勇 《大观周刊》2012,(48):41-41
查询百度百科。新媒体给出的概念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2.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无限参与的可能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也就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媒体.为了定义新媒体,Vin Cmsbie首先引入两个概念--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46-54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媒体形式推陈出新,媒体从内容、渠道、功能各个层面高度融合,“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如今,报刊全媒体在新闻生产、渠道覆盖、内容复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格局业已初现端倪,有的报刊已经在新媒体形式的包围下“杀出一条生路”,有的却陷入了全媒体迷思之中。  相似文献   

4.
左霞 《新闻世界》2013,(9):162-164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既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为传统媒体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与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媒体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最早被称为“第四媒体”。这是一个简洁明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被大家接受。但是,第四媒体的说法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即不专业。所以很快便有了一个更流行、更确切的说法:网络媒体。网络两个字,恰当地表现了网站作为新的传媒,同报刊、广播、电视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个概念不便于探讨同传  相似文献   

6.
彭沂 《青年记者》2012,(18):86-87
严格意义上说,第四媒体又称为互联网媒体或者网络媒体,是指国际互联网被人们所利用的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那部分传播工具性能. 关于第四媒体概念的界定,不得不指出,很多学术界人士认为除了第四媒体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媒体——第五媒体,又称“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  相似文献   

7.
谭薇 《新闻窗》2015,(3):16-17
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新媒体究竟为何物,很多人却不甚了解。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报刊、手机app、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所谓的"新"体现在技术和媒体的状态上,并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在的社会中,新媒体的  相似文献   

8.
张海鹰 《新闻记者》2007,(12):17-19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第三次浪潮”正在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传播环境,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数字化的多媒体传播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传统媒体感到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事实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并非第一次。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原有媒体而言的。对于报刊来说,广播是新媒体,对于报刊和广播来说,电视是新媒体,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来说,互联网是新媒体。回顾大众媒体的发展,我们看到,至少到目前为止,新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原有的媒体,相反,新媒体带来挑战和竞争,促进了原有媒体的发展和创新。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将跻身于新媒体的行列,以全新的传播方式为新一代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连喜 《现代传播》2002,(6):116-117
中央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成立于 1996年 12月。在“第四媒体”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半年后 ,网站全面改版并正式运行对外发布。① 央视国际作为国家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 ,承载着“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 ,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的神圣使命。在利用一切先进网络科技成果和手段向世界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 ,央视国际在探索着建构具有网络电视媒体特色的新媒体文化。一、新媒体概念的提出要构建央视国际具有电视特色的新媒体文化 ,首先必须对新媒体有一个认识。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传播载体上。传统媒体的传播工具为报纸、广…  相似文献   

10.
第五媒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忠青 《新闻界》2007,(1):103-104,117
随着当前的媒体发展和科技进步及传媒经济的勃兴,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学界和业界很多人士提出“第五媒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来较多争论,有学者认为“第五媒体”的概念还没有建立,更多学者认为“第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当把网络、手机等纳入,还有人已经明确指出“第五媒体”有了确指。一时间,围绕“第五媒体”众说纷纭。鉴于此,本文力求梳理众多观点,从学理与媒介实践两方面辨析概念,挖掘特征,冷静提出自己对“第五媒体”特征与归属的相关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与自媒体是学术界和传媒业界当今广泛使用的媒体术语,但出现了二者或含混使用或互相替代使用的局面。自媒体并不是新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媒体类型,二者不是接续关系;二者也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等同关系;媒体发展的轨迹是: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技术背景和清晰的边界形态,各自的媒体属性一目了然。而自媒体成长在新媒体大树的主干之上,离开了新媒体技术背景的支撑,自媒体是无法单独成立和存在的。自媒体是新媒体的衍生物或新媒体的子概念。  相似文献   

12.
浅谈手机广告的精准营销战略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后的“第五媒体”,其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广告传播的特性。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市场细分”理论的概念,市场细分的理论迎合了广告商的心态,而手机广告这样的新媒体使市场细分由可能变为了现实。  相似文献   

13.
林娟 《新闻窗》2012,(3):115-115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各种类型的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或者电视网络上播放,效果如何,除了编导的前期采编,播音员对于专题节目的配音效果,也是整个节目最终效果和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颜小钗 《中国记者》2024,(4):111-114
<正>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媒体融合元年”。同年,“中国社会工作”新媒体启动运营,依托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行业报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迅速普及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2后的一种新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H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首次确定了第四媒体的概念。为此新华社播发了如下通稿:“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冲击传统媒体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记者林谷、丁达)在此间…  相似文献   

16.
一、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它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而存在的,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涵相对应的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变化,如它随着数字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卫星、宽带等通信渠道的增加而变化,也随着客户终端载体如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的发展而快速地转变。事实上,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传播渠道的细化是市  相似文献   

17.
张延滨 《视听界》2000,(2):50-50
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通指因特网,但是因特网不但承担信息传播职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功能,所以较为准确的提法是:基  相似文献   

18.
从第四媒体的崛起看人类追求怎样的一种传播境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第四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大众媒体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继1995年以来,报刊、广播、电视先后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上同热潮。英、美新闻报刊捷足先登,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广播也因网络技术问题的解决,开始在网上传送音频信号,实现了实时播放和随时点播。电视媒体也不甘示弱,纷纷上网“抢滩”,建立自己的网站。 为什么具有悠久历史和巨大影响的传统媒体会在新媒体崛起的短期内迅速做出反应?为什么传统媒体要借助于新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范围?本文就此问题做一番探讨。 一、个人化服务:追求超越时空的信…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对新闻的报道速度和传播方式开始带来了变革性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新媒体对报道速度的冲击 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高度普及和以多频道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多功能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 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兴起、个人计算机的日益增多和报纸电子化的出现,正在突破传统的时效概念和现有的新闻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卞平 《新闻通讯》2013,(8):47-48
近年来,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博客、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硬件、软件以及媒体经营模式快速发展,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包括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2012年的“微笑表叔”事件以及2013年的“雾霭”等一系列社会重大舆论事件都是首先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披露并迅速形成广泛的舆论声势。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在舆论监督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机关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却在这些重大社会事件中明显缺位,从舆论监督的引领者变为新媒体的跟随者,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受到强势挑战。新媒体时代下,面对复杂的舆论监督形势,作为最具公信力的和以引导受众意志为目标的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